优化城乡要素配置是发挥城乡比较优势,促进人口、土地、资金、技术、信息等发展资源在城市和乡村间合理流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制度、空间和生态等多维度的融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在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后进入了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城乡融合发展的新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优化城乡要素配置,不仅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对于增强城乡融合发展活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优化城乡要素配置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
城乡要素配置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与西方小城市变大城市、大城市变特大城市的历程不同,中国自两宋开始呈现出“大中型城市停止扩充,而市镇的数目大量增加”的特点,乡村生产要素相对向市镇聚集。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实行人民公社和城乡二元户籍、统购统销等制度,短时间内跨过了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但也呈现出城乡二元对立样态,城乡生产要素流动相对封闭与割裂,固化了城乡利益失衡格局。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乡二元体制逐步松动,农村商品经济逐渐繁荣,催生了小城镇的发展,乡村要素开始向小城镇集中。二十一世纪以来,“土地城镇化”得到飞速发展,大城市扩张的倾向加速了乡村发展要素向城市流动,也加剧了农村的衰落和空心化,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依然突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战略任务,通过开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等加大农村帮扶力度,我国进入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新阶段。但我国当前仍面临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经济运行出现分化,迫切需要增强城乡发展活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顺应城乡融合发展大趋势,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促进发展要素、各类服务更多下乡,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这为城乡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就是要通过解决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空间不足、流通渠道尚不完善、发展战略协同度不高等诸多体制机制障碍,优化城乡要素配置,提高城乡要素的利用效率,提升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构建合理匹配、平等交换的城乡要素流动格局,创造更高水平的城乡融合动态平衡,释放出城乡融合发展和空间结构优化的红利。
优化城乡要素配置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我国城乡发展的实践中,工农结合始终是城乡发展的动力所在,一方面,“自下而上”生长出来的城乡产业分工和要素分配模式,推动着中国社会基于特定资源禀赋和历史传统的发展;另一方面,近现代工业化进程促使城市通过扩大空间、就业带动和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快了乡村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和人口要素向城市流动,城市建设得到加强并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以农补工”为主要特征的城乡关系模式也影响到农村整体活力的发挥,农业经营规模普遍偏小、利润薄、现代化程度不高的短板逐步显现,对城市发展乃至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明显不足,需要激发起“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的强大动力,建立以传统农业文明为源头而又面向未来的新型工农关系,逐步消灭城乡对立,推动城乡融合向更深层次发展。
“只有实现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国内大循环的空间才能更广阔、成色才能更足。”中国历史上的城乡共同繁荣靠的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双向循环,农业生产为国家提供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城市发展促进了农产品交换和为农业服务,包括官员治世返乡、商人致富还乡,这些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推动了城乡之间生产力要素和资源的双向流动,保持了乡村长期蓄含能力。新时代城乡协调发展并非有着先后次序的“返乡、还乡”再续,而是发挥城乡各自资源禀赋、低要素成本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把扩大内需战略同城乡融合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优化城乡要素配置,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主要领域的资源,拓展有效投资空间和消费需求,最大限度地提高优势资源利用效率,丰富经济发展要素和有效资源供给,走出一条本土特色的城乡“同频共振”发展之路,实现国民经济在城乡间的良性大循环,展现中国特色的城乡融合文明新形态。
健全优化城乡要素配置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县域是城市与乡村的交融点,也是优化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的着力点。一是增强县城的吸引力和人口承载力,发挥县域资源、生态和成本优势,扎实推动县城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要素配置,发展各具特色、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县域优势产业群。二是以县城为载体,逐步实现县域人口“亦工亦农、亦城亦乡、双向流动、进退有据”的生产生活方式,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三是发展县域经济平台建设,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推动农超对接、村社对接,促进农业与工业以及电商物流、文化旅游、休闲康养等第三产业在县域的深度融合,建设以城市为龙头,以县城为核心,辐射集镇、乡村的多层级联动的宜居宜业共同体,增强城乡融合发展活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实现生产要素在城乡间高效流通和有效利用,既要为城市与乡村之间人口、资金、信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均衡配置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也要破除既有的、阻碍城乡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健全“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优化城乡要素配置机制。一是把粮食生产作为农村最重要的要素资源,统筹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增强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和地方政府特别是产粮大省的种粮积极性。二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打破人口流动限制,既要保障农民进城能够享受与城市居民同样的公共服务,也要放宽市民入乡落户的制度限制,鼓励各类人才入乡返乡,发展农村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和智慧农业。三是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通过市场化的方式盘活农村集体资产、闲置宅基地和房屋的制度措施,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缩小城乡资产差距,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河北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机制与社会基础研究”(项目编号:HB23SH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