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促进消费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供需两端同时发力、协调配合,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中办、国办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供给和需求良性循环,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力提振消费,要坚持供需两侧协同发力,以高质量的供给满足现有需求、创造新的需求,推动供给和需求同频共振。
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在理想状态下,二者应该像齿轮一样完美契合:企业生产什么,消费者就购买什么;消费者需要什么,企业就提供什么。但现实中,二者往往会在动态中相互交织,不断在平衡与失衡之间寻求新的平衡。供给和需求匹配,本质上是一场企业和消费者的对话。只有不断提高供给质量,才能避免“一边产能过剩,一边买不到好东西”的尴尬局面。可以说,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动态平衡,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石,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一方面,部分领域存在供给能力过剩与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另一方面,一些新兴产业和高品质消费领域存在有效供给不足的瓶颈,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既是发展水平螺旋上升的必然阶段,也是需要着力优化的重要方面。对此,就要把体制机制创新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通过培育高质量供给体系,更好发挥我国国内市场规模巨大的优势,激发消费升级的潜力。要构建供给创造需求、需求反哺供给的双向激励机制,使有效需求与高质量供给形成共振效应,实现供需在更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
将扩大内需和高质量供给有机结合。一是坚持扩大内需与优化供给协同发力。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引领作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破除经济运行中的瓶颈和障碍,确保经济循环顺畅无阻。在促进供需良性互动的基础上,统筹把握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二是聚焦当前市场中的实际需求发力。着力推动供给体系全面升级,增强其与有效需求之间的响应度和匹配度,从而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三是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坚持以改革驱动创新、以创新引领发展,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从供给侧发力,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着力提升供给质量,推动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贯通。
通过释放需求潜力催生高质量供给。一是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战略。系统化解供给约束中的堵点、卡点,培育涵盖质量升级、分配优化、物流畅通、消费扩容、投资增效的现代内需系统,重点激发消费潜能与有效投资活力,努力把消费打造成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压舱石”。二是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跃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发挥市场容量与消费升级的叠加效应,构建“需求牵引—科技创新—产业变革”的传导链条,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为方向,将市场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锻造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创造和激发新的需求。三是打造全球要素引力场。加强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的联系,进一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既要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高端要素集聚,又要通过国际循环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四是营造放心消费的环境。进一步完善质量标准、信用约束、综合治理、消费维权等制度,健全消费品和服务消费标准体系,加强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推行更高效的消费维权方式,依法严厉打击售卖假冒伪劣产品行为。
优化供给结构引领需求升级。在追求供给与需求高水平动态平衡的过程中,高质量供给无疑是关键所在。要坚持问题导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要抓手,聚焦产品、服务短板与新型消费领域关键问题,通过精准施策不断优化供给结构,以高质量供给激发消费潜能。一是满足高品质消费。深入实施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围绕汽车、家居家电、电子产品等与人民生活品质密切相关的重点领域,完善质量标准和认证体系,加快推动智能、绿色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整体质量水平,更好满足居民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求。二是促进新型消费。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数字、绿色、健康等新型消费发展。深入实施数字消费提升行动,大力培育品质电商。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促进消费场景创新,加速推动自动驾驶、智能穿戴、超高清视频、脑机接口、机器人、增材制造等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与应用推广,开辟高成长性消费新赛道,形成更多引领消费升级的新增长点。三是精准对接多层次需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消费者需求多样化、个性化趋势明显。要通过提供不同品质的产品,满足消费者差异化的需求。生产端,要加快企业技术改造,采用先进标准和技术,更新和优化产品结构,研发生产更多适销对路的名优产品。流通端,要加快形成内畅外联的现代流通网络,推动线上线下商品消费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