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
返回首页>>全国社科

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更大贡献——“扎根中国大地 赓续中华文脉”学术研讨会综述

2025-04-16 09: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由文明广州与文化强国研究基地、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契合性研究”项目组联合主办的“扎根中国大地  赓续中华文脉”学术研讨会日前在暨南大学召开。与会人员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聚焦“‘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这一重要论述,就如何在坚持守正创新和“两个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等议题开展探讨交流。

在守正创新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出的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的地位和作用,为新时代工程的实施提供了重要遵循。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指示,就要坚持守正创新,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研究宣传,通过体系化学理化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研究阐释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从而不断使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一系列重大创新观点,涵盖了一系列战略部署,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遵循,坚定了前进的信心。积极做好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研究宣传工作,就要把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根本任务,科学阐发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创新观点和科学论述,增强宣传普及力感染力,始终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文明广州与文化强国研究基地主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契合性研究”项目组首席专家程京武认为,理论研究和阐释越彻底,理论掌握和运用就越自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赓续历史文脉中推进了文化创造,在传承中华文明中推动了文化进步。我们要以高度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全面把握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未来,赋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更为宽广的文明维度,才能更好凝聚起强大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近年来,基地围绕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以重大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课题攻关,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契合性研究”等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科研项目为抓手,汇集各方力量,深入研究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理论意蕴和时代价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发展。基地积极创新理论研究工作机制,加强对重大社会思潮的辨析引导,坚持科研和育人并重,不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探索讲好中国故事的内容和方式,不断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理论掌握群众和群众掌握理论的辩证统一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

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必须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立足中国大地,根植人民实践,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伟大实践出发,体现出赓续中华文脉的鲜明特点,是“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思想体系,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发展,要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文化资源和理论动力,对人民群众的实践进行理论总结,做到扎根中国大地,让理论有更鲜活的生命力。暨南大学原党委书记、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蒋述卓表示,“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是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发展的思想结晶,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高擎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旗帜,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课题,以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高瞻远瞩地回答了时代之问、文化之问。通过不断研究和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领和深刻内涵,探索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方法、新路径,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更加坚固,建设文化强国的方向更加清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景更加接近,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真理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概括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六个方面,鲜明凝练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给子孙后代留福,既是民间的生存智慧,也是中华文脉的生存之道。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就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文化资源,从厚植学术根基出发去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契合与彼此成就。

论坛围绕“‘第二个结合’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重大理论创新”,展开了研讨。大家一致认为要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阐释,就要科学阐释“第二个结合”蕴含的科学真理,创新优化其理论、教学和传播方式方法,科学有效地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在谈‘第二个结合’时,要特别明确的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实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甄别、指导与转化。只有经过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引、筛选和转化并能作用到当下社会矛盾的传统文化,方能被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何小勇表示,“‘结合’以契合为前提,契合以差异性为基础。契合性不是无差别的同一,要关注彼此的差异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制约和影响,一些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需要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引下实现自我批判与扬弃。正是两者存在契合性和差异性,才能相辅相成、彼此滋养并相互成就。‘结合’是一个理论命题,更是一项实践课题。‘结合’的前提是契合,但契合、结合、相互成就都以实践为基础”。在研究工作中,切忌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通、相似点并列铺陈,而更宜挖掘实践中的理论发展进程。比如,马克思主义哪些基本原理如何指导中华文化中的哪些优良因子,保留和发展其精华,剥离了什么糟粕,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与发展提供了怎样的滋养,在解决什么现实矛盾时,两者如何共同作用,又实现了理论的何种突破与创新。

在“两个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出的重要指示中提出,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守正创新,聚焦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力深化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着力增强学习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要坚持“两个结合”,扎根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脉、厚植学术根基,深入研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培养高素质理论人才,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更大贡献。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就是要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不断加强对“两个结合”的研究和把握,持续激发理论创造活力,在赓续中华文脉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以“两个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延续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展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卓越智慧和共同记忆,凸显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需要找到符合当代语境的载体与推介方式。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陈平表示,“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别多、方式多,但对于传统文学、方言与民俗节庆、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地方戏曲、民族歌舞的解读表达都有一定的困难。而传统手工技艺、民间美术等富有直观的便利性与实用性,使这一领域更容易成为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载体”。正如当年的丝绸之路上,经济往来、交流交换的是陶瓷、丝绸、茶叶、织造物等,莫高窟屹立至今让我们看到的也是当年各国画匠们留下的壁画与建筑工艺。因此,我们将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作为讲述中国故事的传播途径与载体,对浓缩在具象手艺中的宏大叙事精髓进行转化与研究,从而使人民通过文化遗产承载的历史信息,经得起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痕迹、留得住文化根脉。

新时代新征程,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赓续中华文脉,就要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法论意蕴。一方面,“第二个结合”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思想动力源泉。另一方面,“第二个结合”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提供了重要遵循,深刻把握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黄漫表示,“只有坚持‘第二个结合’,才能‘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全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现代属性’的文化形态,才能使中华文脉得以传承。而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离不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科学方法。中国文化既是中华文明实践的凝结和见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根基”。可见,在推进“第二个结合”中,要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说新话”,打破传统与现代对立的思维,从时代内涵、叙事方式、话语表达上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时空转化,践行“第二个结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构建的基本路径。

以“两个结合”溯本清源、开拓进取,赓续中华文脉,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应然理路,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要指示的核心要求。在这个过程中要明晰“两个结合”的理论要求和价值导向,从而为赓续中华文脉明确价值引领。暨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员范君表示,“以‘两个结合’赓续中华文脉,一方面要深刻阐释解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凸显利民安民的价值旨归,还要立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理论境界,推进中华文脉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要在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天下为公’‘民为邦本’的天下观,实现公平正义、以人为本观念与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具实质性进展的价值衔接。创新发展‘讲信修睦’的道德伦理观,以中国梦为基点,借由‘和’‘合’社会关系的建设牵引民族凝聚力的提升。创新发展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道德观,融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色和中华民族‘五个共同’的历史观于一体,将中华民族‘反身求己、先人后己’的个体品德推崇升华为‘弱而不分、强而不霸’的集体道德抉择”。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赓续中华文脉,就要在“两个结合”的基础上拓展文化视野。一要铸魂守根。赓续中华文脉,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根本原则,又要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智慧、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二要会通中西。赓续中华文脉要具备宽广的国际视野和深远的战略考量,积极吸纳人类文明中的有益成分。三要融通古今。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王坚表示,在新时代赓续中华文脉,既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服务好“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又要利用数智技术,不断更新文化传播手段、传播载体、表现形式,让人民群众更加生动形象地体验和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进一步坚定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正是在以‘两个结合’铸魂守根、会通中西、融汇古今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以真理力量激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从而使得中华文脉在新时代延续创新。未来,我们要积极借鉴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为中华文化的丰富发展添砖加瓦,通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担当新时代文化使命中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敢于担当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与会学者表示要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卓越的问题回答能力,充分发挥好研究平台作为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前沿阵地的优势,积极示范引领,推进研究阐释、创新研究形式,积极发挥现代科技优势,以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赋能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创新先进文化传播形式,使新时代优秀文化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在担当新时代文化使命中积极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创新发展,要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过程中,不断创新研究和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思路和方法,在吸收人类知识精华中形成兼容并包、博采众长的理论新格局新气象。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基本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就要在阐发“第二个结合”的理论意义、内在逻辑、文化渊源、文明形态等内容的过程中,致力于跳出只将其视为“客体”或“内容”的束缚,阐明其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伟大实践中的方法论意义。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瑞兰表示,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第二个结合”既是文化自信的根基,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法论源头。具体来说,“第二个结合”能让中华文明在道德规范、精神信念、思维方式等维度成为解决实践问题的思考方法,也能依赖“仁”“家”“和”等概念载体,在精神理念、行为方式、话语实践和制度建设层面上,为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全球治理等实践问题提供中国方案。在此方法论的指引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才能获得丰沛的生命力。同时,推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有力服务于党和国家发展大局,推动中国学术、中国理论繁荣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结合文明广州与文化强国研究基地建设,专家们表示探索广州各个博物馆在数字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保存、展示和传播广州独特历史记忆和文化资源的可行性路径,是积极发挥好博物馆教育功能,让历史和文物说话,引导人们深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于小涵表示,“随着数字技术向博物馆的深度介入,文物在数字化的集成下混合和呈现,通过多重空间以差异化的方式进行表征、变迁和再创造,形成了新的文化连续性。一是助力广州文脉的创新性保护。高精度3D扫描与高清影像等数字化技术,将文物的形态、纹理和历史信息精准保存,也使得学术研究趋势转向跨学科的数据整合。二是赋能广州文脉的动态化展示。博物馆数字化发展正迈向虚拟与现实的交融,技术驱动的数字化展示通过VR、AR等技术,将博物馆从静态的展存空间转变成智能化、个性化的知识生成平台。三是推动中华文化的情感式传扬。博物馆数字化会作用于公众的感知、理解、偏好、学习和记忆,有效提高受众认知”。广东省博物馆早在10年前就成为首批国家智慧博物馆试点单位,以数字化手段对西周兽面纹青铜盉等代表性文物进行3D扫描,结合数字技术将文物的文化意义及历史关联性进行深度呈现。南越王博物院是国家大遗址数字化展示的试点单位之一,叠压了秦汉至民国共13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层,其数字化展示包括考古关键柱幻影成像展示、触控互动屏遗址简介等,以灵动设计再现了广州作为岭南文化千年中心城市的辉煌历史。诸多实践证明,虚拟展厅和沉浸式体验使文化遗产得以跨越时空界限,明显增强了文化传播的广度、深度与亲和力,使文化表达与文化共鸣形成协同效应。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文化遗产,正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立足时代之需,“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史怀刚表示,“只有以积极有效的措施才能为世界文明百花园增添绚丽的色彩。第一,要强基固本。通过挖掘文化传统的现代价值,争取申报优势,加强、完善相关文化传统的保护、开发,将其有机融入我国现代生活中,表现出充分鲜活性。第二,要大中取小。往往较为宏大的项目很难在完整性、传承性、鲜活度上面面俱到,因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要更加具象。第三,要具有开放心态。我们要调整姿态,既要以文明交流互鉴的视域审视他国项目,也要正本清源,通过学术研究、舆论宣传据理力争”。

理论主动与历史主动并进,思想之力与奋进之力同行。实践永无止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也永无止境。与会专家学者纷纷表示,立足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魂,更加自觉地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把握文化发展规律、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勠力同心,和衷共济,以科学的研究策略、多元的研究成果,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执笔人:朱志敏  程京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