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
返回首页>>成果发布

边继云:推进科技创新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2025-02-20 16:19   来源:河北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推进科技创新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整合科研资源和力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优化创新生态,力争在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上取得新突破,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科技创新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选择,也是破解科技和经济“两张皮”难题的关键抓手。推进科技创新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必须在提升创新链与产业链匹配水平、做强融合发展的核心主体、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质效、优化融合发展环境上下功夫,推动科技链与产业链实现从物理叠加到化学反应的质变。

持续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提升创新链与产业链匹配水平

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破解创新链与产业链不匹配的困境,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必须持续提升高质量科技供给能力。要进一步激发高校院所创新潜能,更好发挥科创平台的集聚创新作用,瞄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发力,不断增强开放创新和统筹创新能力。

激活高校院所创新策源功能。发挥高校院所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知识创新聚集地的作用,在科技布局、产业创新、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平台打造等方面协同推进,促进学科、人才、科研与产业深度融合、良性互动。支持高校与领军企业、科研机构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共同凝练科学问题,开展重大任务牵引的大兵团作战,以基础研究带动应用技术群体突破,不断放大科学、技术、产业的正向循环效应,增强科技支撑能力。

依托科创平台打造新质生产力策源地。发挥科创平台集聚创新要素、开展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变革的载体聚合功能,聚焦我省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域特色重点产业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锚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技术难题破解,加快谋划、建设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在高端装备、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布局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高能级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新质生产力策源地。

提升区域协同创新供给能力。进一步强化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推动全省各创新主体与京津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及重点企业深度对接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学科共同体及区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壮大科技力量,利用京津资源增强科技供给能力。

打造梯度化企业创新矩阵,做强融合发展的核心主体

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敏锐性、资源整合力和成果转化能力,是产业形成发展的基础单元和核心要素,也是推进科技创新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力量。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打造梯度化企业创新矩阵。

建立创新主体梯度培育靶向支持体系。建设创新型企业动态培育库,完善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制度,打造“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企业梯度培育靶向支持体系,推进创新主体增量提质。

构建大中小企业协作创新共同体。鼓励创新型领军企业平台化转型,孵化培育更多产业链相关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瞪羚企业。强化产业链创新,支持龙头骨干企业采取研发外包、内部创业等模式开展市场化技术创新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解决方案,促进资源共享、协作创新。

打造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体系。大力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上下游企业开展产学研协同攻关,打破传统科研与产业的界限,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鼓励引导科技领军企业积极参与重大科学基金、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创新场景建设项目的设计与决策,促进企业占主导地位、高校院所和政府形成有效支撑的产学研融通创新,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构建全链条成果转化支撑平台,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质效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环节。只有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真正实现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要把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关键环节,系统构建“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产业孵化”融合创新全链条转化平台。

建设完善概念验证平台。当前,我省概念验证总体上处于初期探索阶段,配套措施还不够完善。对此,一方面要加快研究出台概念验证平台建设指引和管理办法,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概念验证中心、完善概念验证服务体系;另一方面要设立并用好省级概念验证基金,对概念验证活动加大支持力度。

构建通用型产业中试平台。中试是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迈向转化应用的关键一环。现实中,很多地方存在众多中小企业无力建设中试平台,龙头企业不愿开放中试平台的情形。就我省而言,做好中试熟化,关键是围绕建圈强链的产业发展需求,加大通用型、行业性中试基地建设力度,在最大范围内推动中试资源共用共享,推动科技成果加速产业化。

加快建设以场景为核心的新型产业孵化平台。场景创新是技术成熟度的“压力测试场”。推进科技创新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要充分发挥我省场景资源丰富的优势,为场景找技术、为技术找场景,围绕传统优势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创新发展,持续开展场景挖掘,发布场景清单,组织场景对接,吸引前沿技术成果来河北首试首用,以场景驱动技术创新、赋能产业升级。

系统打造融通创新生态,优化融合发展环境

当前,创新已发展成为一个多主体参与、多要素协同、多链条联动的复杂生态系统。推进科技创新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需要良好的创新生态予以保障。

强化政府“创新合伙人”角色。进一步推动政府从传统管理型角色向与企业、科研机构等深度合作的伙伴型角色转变,通过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环境营造等最大限度提高资源配置能力,优化全链条创新资源供给和利用效率,形成与企业、高校院所、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共同投入资源、共享信息、共创价值的协同创新发展格局。

构建要素聚合生态圈。推进科技创新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离不开各类创新要素的有效支持。就我省而言,要围绕发展需求不断创新科技金融支持方式,完善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科技园区等融合创新发展载体,鼓励和支持各类科技服务机构、人才服务机构高质量发展,加速推动人才、技术、资金、数据、政策等核心要素有效集聚、协同进化和高效联动,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的要素聚合生态圈。

创新政策供给体系。政策创新是打造融通创新生态的重要保障。推进科技创新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必须破除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制度性梗阻,加大创新性政策的有效供给。如在成果转化上推行职务科技成果“先确权、后转化”模式,在前沿技术领域探索实行“负面清单+例外审批”制度,在创新监管上设立制度创新“沙盒监管”试验区等,推动政策工具从“补短板”转向“建长板”,从“单点突破”向“系统重构”转变,不断强化政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