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单元,发展壮大特色县域经济对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河北省委十届七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持之以恒抓好县域经济,大力培育龙头企业,运用共享工厂、众筹科研等模式,做优做强特色产业。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是拉动就业、增加财政收入、支撑县域经济、推进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科技创新是发展壮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的应有之义,是实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
我省高度重视集群发展工作,坚持“引方向、育龙头、促共享、优生态”,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印发了《河北省特色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工作指引》《河北省特色产业集群“共享智造”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实施特色产业集群“领跑者”企业培育行动,强化科技创新引领,聚焦107个重点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组建选派县域特色产业科技特派服务团,深入开展科技服务,打造资源配置新模式,增强发展动能,厚植集群发展沃土。我省打造了一批立县兴业的特色产业集群,逐步成长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有33个特色产业集群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50%,其中有6个集群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超50%。但也存在创新能力有待提升、要素保障有待增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格局有待完善等问题,要强化科技创新引领,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最大增量”。
锚定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扩大产业集聚倍增效应
发挥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比较优势,强化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健全“共享智造”机制,以“智改数转”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形成以点带面、整体跃升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化、链条化创新发展态势。
因地制宜推行“共享智造”模式。依托“领跑者”、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等企业开展先行先试,推动共享迭代,具备一定共享制造基础的集群在实现制造能力共享的基础上,延伸发展原材料集中采购、物流仓储集中管理等服务能力共享。搭建共享平台,探索开展“共享智造”的集群通过建设数字化平台实现生产设备、专用工具等制造资源协作共享。
推进特色产业数字化。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集群企业上云上平台,开展数字化转型诊断服务。探索产业大脑建设运营模式,建立“产业大脑+未来工厂”的数字经济系统支撑体系,引导我省集群龙头企业对产业链上下游及跨产业链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构建“设备数字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数字化-工厂数字化-企业数字化-产业链数字化-数字化生态”典型范式。
推进特色产业智能化。围绕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标准件、羊绒、宠物食品等制造能力强、价值增值大的产业集群,推动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领跑者”企业开展集成应用创新,分行业分领域推广应用智能制造标准,选树一批集群智能制造行业标杆,通过提高企业设备联网率、建设智能示范项目和提供智能制造服务的方式,促进集群智能化改造升级。
全力打造特色产业创新集群。成链成群建设一批包括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在内的特色产业创新集群,全力构建龙头企业拉动、配套企业跟进、集群创新发展的共生格局。
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增强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科技创新承载力
推动建设一批能落地、高水平、高能级、高效能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形成布局合理、定位清晰、管理科学、开放共享、多元投入、动态调整且具有河北县域特色的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提档升级企业研发平台。围绕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探索从技术攻关到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企业孵化直至园区运营、产业集群的全链条创新模式。推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专利护航”行动,支持龙头企业和行业主导企业布局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平台。
建立特色产业平台技术联盟。聚焦丝网、标准件等集群主导产业,建设创新资源集聚、产业生态完善、协作配套良好的特色产业平台技术联盟,支持企业间建立用户联盟、供应商联盟、竞争者联盟和互补联盟,企业与研发机构间建立共生联盟。
加快产业集群平台创新。由集群龙头企业或集群公共研发机构牵头或参与,政府发挥引导作用,构建“企业集聚+平台赋能+应用驱动+群体突破”的协同创新、联合攻关模式,共同致力于集群内部技术研发与服务、咨询智库、交流宣传、行业应用、人才培养和产业基地发展。
打造大院大所新型研发机构。依托大院大所加快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开发、中试及产业化的重要基地,探索实施“政府支持+企业主办”“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产学研合作等平台建设模式,推动优质高端创新资源在我省聚集。积极搭建集技术研发、人才招引、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联动功能为一体的“科创飞地”,破解产业创新发展难题,加快构建“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创新协作新模式。
加快建设协同创新共同体,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环境
突出抓好科技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建设,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探索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构建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知识产权情况、企业成长性等信息,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培育企业-科创板上市企业”的梯次链条培育方式,建立分类推进、梯次培育、差异扶持、动态管理的科技型企业培养体系。紧盯“领跑者”企业培育,健全“领跑者”企业培育库,分类指导、包联服务发展潜力大的“领跑者”企业,使其快速成长为“群主”型企业。
精准对接企业核心需求。坚持“聚焦产业、技术突破、引才用才”原则,围绕标准件、丝网、医疗器械、工艺玻璃、宠物食品等企业数量较多、极具代表性的集群,汇聚技术、人才、融资方面需求,定制需求清单精准服务企业。采取企业进高校、专家进集群、校企云对接等方式开展产学研对接,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建设方面深入合作,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场景应用示范项目,推进先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创新产学研用合作新路径。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基础性研究和战略性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坚持“学以致用,研以致用”,通过建立实训基地、双向人才培训、促进引智项目落地、共同开展项目攻关的方式,构建校企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支持企业协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企业共同体和知识产权联盟,实现创新能力从“引进、跟随”向“内生、并行”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