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坝上地区发展优势得天独厚,未来应紧紧围绕“推动草原文化繁荣”这一新的历史使命,围绕建设旅游强省、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聚焦坝上草原文化旅游带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难点堵点问题,全面推进、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有利于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旅游发展内生动力的良好环境,加快推进坝上草原文化旅游带绿色发展。
肩负“推动草原文化繁荣”新使命
坝上草原文化是蒙古高原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与游牧文化融合相关的农业文化要素构成。作为清朝最大的皇家猎苑,三百多年前,康熙皇帝曾以“鹿鸣秋草盛,人喜菊花香”赞誉坝上草原,“万里山河通远缴,九边形胜抱神京”是其在清朝时期重要战略地位的真实写照。同时,这里又是蒙满民族文化生存和繁衍的地方,蒙满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极具地域特色。广袤的草原自然景观与悠久的皇家历史文化、独特的蒙满民俗文化相结合,极大地充实了草原文化旅游的内涵。
近年来,坝上地区科学规划布局丰宁京北第一草原、御道口草原森林风景区、沽源湿地草原等“草原旅游大区”,着力打造京北第一草原、木兰围场、草原天路、张北草原音乐节、草原乡村旅游等核心产品,不断提高坝上草原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游客接待量及旅游收入稳步上升。
发扬草原文化、科学规划布局、打造核心产品为坝上草原文化旅游带发展注入了活力,未来坝上地区应更加深入地挖掘草原文化内涵,加强保护与传承,加快创新发展,肩负起“推动草原文化繁荣”的新使命。
着力破除绿色发展的障碍和堵点
坝上草原地区隶属于承德和张家口的不同县(区、场),在管理职能方面存在着行政隶属关系条块分割和旅游开发各自为战的问题,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除此之外,还存在生态、交通、开发经营、产品服务等方面的问题与不足。坝上草原地区承担着水源涵养、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要的生态功能,经过多年的综合治理,草地退化、湿地萎缩、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和生物物种减少的趋势已初步遏制,但气象、地质、生物等方面的生态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旅游业发展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坝上各县以前大多为贫困县,各项事业发展相对缓慢,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尚未建立完善的交通服务体系,尽管京张高铁、赤承高速等有效改善了外部交通,但内部交通网络仍存在较多断点,难以满足游客需求。草原景区无论是建设水平还是服务水平,与国内外著名旅游景区都有很大差距,散点式的开发经营没有形成合理的旅游线路,低层次的产品开发没有突出独特的文化卖点,建设缓慢的智慧旅游工程没有提供优质的配套服务,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不足。
加快推进坝上草原文化旅游带绿色发展
全方位保障,机制围绕旅游“立”。一是建立与坝上草原文化旅游带相配套的领导机制。建议成立坝上草原文化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构建起市县两级草原文化旅游发展工作体系;成立坝上草原文化旅游发展委员会,负责综合协调、规划统筹、营销宣传、市场监管等职能。二是建立以生态文明为目标的绿色发展绩效评价考核机制。确立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综合指标,作为坝上草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县(区、场)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对坝上草原文化旅游资源完整性和原真性的保护评价,弱化对地区生产总值、旅游收入等经济指标的评价。
全理念突破,管理围绕旅游“促”。一是推进国家公园试点建设,将坝上草原地区作为国家公园试点区,尽快制定试点实施方案,整合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国有林场等各类保护区功能,实施统筹管理。二是设立由河北省政府垂直管理的坝上草原国家公园管理局,统一管理区内的自然生态空间。三是根据保护对象的敏感程度、濒危程度、分布特点等,结合坝上居民生产生活和旅游发展需要,将试点区划分为资源保护区、生态修复区和可利用开发区,形成突出生态、统筹管理、权属清晰、经营创新的国家公园保护管理模式。
全域化监测,生态围绕旅游“护”。一是建立坝上草原生态承载力评价体系。选取最能反映坝上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本质特征的旅游资源变量作为评价因子,测算各功能区生态承载力的底数;建立生态承载监测平台,对关键性生态要素进行长时序动态监测,实时了解各功能区的承载状态,确定各功能区的开发强度;建立生态承载预警系统,确定预警阈值与区间,划定各功能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规模警戒线和空间红线。二是加强坝上草原文化旅游带生态保护、治理和修复。落实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规划,坚守草原生态红线;制定草地保护治理办法,实施草地生态治理工程;加大退耕还草力度,恢复和扩大草场面积,推行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制度,实施饲草种植、退耕退牧、封牧育草等修复工程。
全景化打造,品牌围绕旅游“创”。一是编制坝上国家休闲度假区建设规划,按照资源条件和主体功能区划分,发展两河源(滦河源、白河源)生态旅游,提升四大草场(张北、沽源、丰宁、围场)休闲度假旅游,建设国家一号公路观光旅游带,形成多个支点的全域休闲度假旅游发展格局。二是加快创建坝上国家休闲度假区品牌,全力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草原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全业态融合,产品围绕旅游“+”。一是推进文物+旅游,做好历史游。坝上历史悠久独特,文物众多。开发历史游产品得天独厚。二是推进民俗+旅游,做好民俗游。将坝上地区满蒙少数民族的畜牧生产技术和衣、食、住、行等生活习俗融入到旅游产品中,以独特的民风民俗吸引和留住游客。三是推进节庆+旅游,做好节庆游。通过“木兰秋狝大典”文化节、草原音乐节等节庆活动,吸引国内外游客。四是推进红色+旅游,做好红色游。围绕塞罕坝精神,建设塞罕坝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造全国红色教育培训和新时代红色文化体验高地。五是推进教育+旅游,做好研学游。结合坝上草原的地质地貌和历史文化特点,打造研学旅游产品。六是推进休闲+旅游,做好冰雪(温泉)游。充分利用坝上地区冰雪(温泉)资源优势,以休闲体验为特色内容,在丰宁、围场等打造集冰雪运动、温泉养生、亲子游憩、会议接待、商务交流等于一体的冰雪(温泉)度假小镇。七是推进公路+旅游,做好风景道。继续做优做精“国家一号风景大道”,沿线串联坝上地区草原、森林、湿地等优质资源,建设一批民俗村、休闲驿站、自驾车营地、农牧体验基地等。
全要素支撑,服务围绕旅游“优”。一是补齐坝上交通服务短板。解决好“机场、铁路、高速”重大课题,打造现代化绿色交通服务体系;强化外部交通接驳,加强与铁路、公路运输部门合作,开设点对点的直通旅游专列和旅游巴士;内部交通则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重点提升县、乡两级公路和景区内部公路,打通旅游连接路;高标准建设坝上旅游标识系统、生态停车场、休憩观景设施、旅游厕所等,打造美丽、便捷的高品质风景道、绿道。二是实施坝上智慧旅游服务工程。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5G、电子支付、智能终端等新兴技术,建设坝上智慧旅游服务体系。三是提升坝上旅游接待服务能力。完善旅游接待设施及配套,强化坝上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建设,通过开展业务培训,全面提高导游、酒店员工、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技能和服务品质。
【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加快坝上草原文化旅游带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批准号2022060200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