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
返回首页>>成果发布

黄建生:《滹沱人家》 乡土叙事的诗意守望

2024-07-12 10:08   来源:河北日报

乡村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历史和记忆,乡村振兴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传承文化、留住乡愁。河北作家康志刚扎根乡土,倾情展现乡土世界纷繁的现实。他创作的《香椿树》《天天都有大太阳》等作品诗意地描绘乡村图景,建构寄寓着理想和道德的精神家园。

《滹沱人家》(花山文艺出版社2022年5月出版)是康志刚的一部长篇乡土叙事力作。作品将背景放在滹沱河边的阳坡村,村子南面遍布涌泉与河汊,北面是一马平川的良田沃土。作者通过描写村民们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到分地承包、经商办厂等经历,呈现曾经的自然生态、传统文化的诗意与浪漫,思考在商业化、城镇化等因素不断介入的背景下,伴生的乡村自然、文化、人性变化等诸多问题。

作品中支撑起精神家园的是一个个融入作者情感的家园意象,其中“水”的意象流淌始终。“水”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生命的象征,作为生命之源,富有流动、滋润、柔和等特性,给人带来安宁、丰收、幸福。乡土文明依水而生,伴水而长。在《滹沱人家》中,无论是泉水、河水还是胡同里的井水,都不是简单的现实物象,而是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成为集家园、美好为一体的丰富意象。小说从阳坡村打井取水开始,新掘的水井经过三天沉淀,就响起了辘轳的咿呀声。井里的一汪清水,映着蓝天、白云,也映着男人女人的脸。水是人事、人情、人性的体现。故事从井边展开,写井边担水的男女、河边稻田耕作的村民,演绎他们的悲欢离合和命运轨迹。

在村边周汉河、大鸣河等河水的润泽下,阳坡村湿润的泥土曾经弥漫着稻谷、豌豆花的香气。村里一代代的人就在这香气里,绽放出顽强与美丽的光芒。春耕时节,大人们吆喝着牲口犁地,小孩子跟在后面捡拾地梨,燕子在水田上飞来飞去,杏花、桃花次第怒放。整个村子充满祥和、欢快和诗意。人是美的,人与自然是和谐的,人顺应自然,自然也厚爱村民。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纯朴、忠厚,如水般透明。作者将水的特性浸润到人物身上。杨老善善良温和,乐善好施,虽不识字,却懂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教育孩子要学会吃亏让人。如果说他是儒家文化仁义的代表,那么从小练武的李老寿则是侠义文化的符号。他有一身好武艺,言必信,行必果,诺必诚,心存大义,受人尊重。年轻一代的新运、瑞霞夫妇,勤劳、善良、敢想敢干。瑞霞开始在集市上卖衣服,尝到了经商的甜头,又和新运一起到城里去开饭馆、办板材厂、开红木家具厂,生意越做越大,在城里买了房子、汽车。富起来的他们不忘桑梓,回村帮助乡亲们修公路、建学校,资助曾经看不起他们、如今遇到困难的村民。

这些人物形象扎根于乡土,与当地的自然、文化融为一体。他们用自己的善良、勤劳和坚韧,守护着乡土的温暖和美好,成为作者寄托乡愁、安放心灵的载体。崇德向善成为作者精神家园的目标指向和追求。

后来在生产队解散时,阳坡村南面那些喷涌的泉水干涸了,稻花香没了,如江南水乡的秀丽景色逐渐消失。人们都在琢磨挣大钱的门路,村里曾经赖以生存的水井,也被忘记。曾经的水井甘甜、泉水喷涌,它们纯净美好是乡村繁衍与繁荣的根脉。这里消失的泉水和河流是乡村精神委顿的隐喻,引发人们对一味追求功利的反思与警醒。


与水的意象有着同样寓意的还有晚霞。晚霞是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也是作者写意象征的突出意象。晚霞作为一种自然景象,充满暖意,象征火红的生命。在阳坡村,劳作的人们伴随着晚霞收工,太阳落到远山后面去了,晚霞铺在天边上,有暗红色的,也有紫红色的。庄稼连同路边的大杨树,都笼罩在晚霞绚丽迷人的色彩中。

书中,泉水、河流、晚霞、蛙鸣等,营造了一个美丽、宁静、自由的诗意栖息地,成为一种寄托,引领着人物活动,推动着故事发展,拓展了作品的表现张力。在充满意象的世界里,邻里交往、田野劳作、爱恨纠葛等一幕幕上演,展示了北方特有的平原风光和民俗风情,充满了诗意审美。

作品的表达也如泉水般清新、柔和,充满抒情意味。故事开头写的是改革开放之前的集体经济,作者的主要笔墨并没有集中在当时集体生产的场景,而是将它作为背景,重点描绘滹沱河岸边的风景以及风景中生活的人们。这样处理更能深入生活的肌理和人物的内心,在丰富的叙述中完成对乡土的诗意表达。正如孙犁避开正面描写战争,着力写战争中的人性、人情。

《滹沱人家》的语言如溪水般清新自然,富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展现出作者厚重的生活积累和精湛的语言功力。景物描写疏朗、优美,往往简单几笔就营造出一种诗情画意的境界。特别是对华北平原乡村的描写,语言干净利落,衬托了人物心理,表达了滹沱人家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爱憎分明的精神特质。

作者并没有对原本丰富多义的乡土社会、乡村人性进行简单化“提纯”,遮蔽生活的多义性和丰富性。书中也有人性冲突和权力斗争,杨连奎和大壮为了承包果园,斗得剑拔弩张,最后家族实力强劲的杨连奎让步,争斗中体现的是仁义。

作品立足于当下乡村变革,所描写的乡村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是工业文明和乡土文明不断冲突交融的乡村。虽为乡村传统文化的萎缩而惋惜,但不是挽歌式的怀恋,而是既有直面现实的反思,又有对诗意家园的展望,为乡村的发展而欣喜,表达了作者对社会文明进步的深刻思考:在经济发展和物质丰富的同时,也必须保护乡村的生态和传统文化。新运、瑞霞等新一代农民热爱土地。他们喜欢吃自己从村边小河里捞的鱼虾,感觉站在阳坡村的高岗上才有底气,离开这片土地就成了无源之水。村子不仅是他们的故乡,也是精神港湾,更是重新出发的力量源泉。

作者对于滹沱河边乡土世界的文化书写和诗意建构,与他对故土的热爱是分不开的。康志刚的家乡正定地处冀中平原,历史上是“南北通衢、燕晋咽喉”。这里民风淳朴厚重,传统文化丰富多彩。作者对家园的呈现是以自己的故乡为基点建立起来的诗意的精神家园。他把文学创作的根扎在滹沱河边,书写这片土地上独特的滋味和生命交响。

正如作者所说,这里的良田沃野、泉水稻香以及丰饶的文化根脉是他文学创作的底色,华北农村的人情风物、世相百态自然地融入笔端。加上富于地域文化意味的历史典故、方言俚语,建构出一个内涵丰富的“诗意滹沱河”,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深度开掘和弘扬,呈现出独特的审美意蕴与文化品格,丰富了当今乡土叙事的价值维度和美学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