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
返回首页>>成果发布

王建强: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建强人才队伍

2024-04-15 09:09   来源:河北日报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而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突破更多原创性、颠覆性技术,需要更多高素质人才的有力支撑

■深入实施人才强冀战略,出台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政策举措,切实把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为重中之重,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

■建立更为灵活高效的人才管理机制,持续破除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让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做好人才工作、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人才是创新的关键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建强人才队伍,造就更多优秀科技创新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把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而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突破更多原创性、颠覆性技术,需要更多高素质人才的有力支撑。

人才作为创新的核心要素,是推动科技事业发展的主导力量。纵观世界科技发展史,所有科技成就,无一不深深打着人才驱动的烙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人才不仅是创新实施的主体,而且对其他创新要素具有一定的制约,其他要素必须通过人才这一要素才能发挥作用。人才资源既是创新活动的“发动机”,又是创新活动的“驱动器”,为创新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正是因为有了瓦特,才有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正是因为有了爱迪生、西门子、贝尔,才使人类走向了实现电气化的道路。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科技对国家命运、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民生的影响范围之大、程度之深前所未有。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加速发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神威、大飞机、大邮轮、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前沿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主要创新指标正在进入世界前列,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实现了科技创新由最初的全面跟跑到跟跑、并跑、领跑“三跑并存”。取得如此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并通过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团队。事实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人才支撑,没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做后盾,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新优势。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源头在科技创新,落脚点在产业升级,关键在人才支撑。无论是科技创新催生出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还是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培育未来产业,抑或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进而打通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链条,人才都起着主导作用。因此,紧紧抓住人才这个决定性因素,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建强人才队伍,培养造就更多与现代科技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是从根本上实现我省未来发展目标的战略之举,是构筑人才优势、赢得竞争主动的长远之计,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务实之策。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培养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当前,我省正在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克服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产业结构不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短板,必须深入实施人才强冀战略,出台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政策举措,切实把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为重中之重,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

在推动产业发展中培育人才。要立足我省产业发展实际,在推动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等产业转型升级中发现、培养人才,打造大批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及青年科技人才。要围绕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生物医药、电力装备、安全应急装备等产业发展,不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在产学研深度协作中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要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企业成为创新型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重要阵地。

在对接重大国家战略中造就人才。要落实好《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2017—2030年)》,破除区域壁垒,打造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共同体。以“雄才十六条”出台为契机,加大引才力度,打造全球创新高地,使雄安成为新时代的创新创业热土。要紧紧扭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出台有力有效的人才政策,将北京人才留住、用好。要强化人才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汇聚一切创新要素资源,使京津冀成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加强数字人才队伍建设。贯彻落实好《河北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0—2025年)》,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数字人才引进培养机制,通过打造产业优势、创新生态系统、提供保障条件吸引更多数字人才。加强对数字人才队伍建设的统筹协调,保证数字人才工作优先谋划、优先布局、优先推进,确保数字人才供应链稳定。

着力培育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要以提高职业技能为核心,以高级技师、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为重点,培育一批既掌握高超技能又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前沿技术的实战型工程技术人才。要建设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畅通职业发展通道,不断提升技能型工作岗位的吸引力。要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企业职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和职业技能创新竞赛等活动,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鼓励技能人才争当大国工匠,加快打造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职业大军。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构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优势、增强人才内生动力、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必然要求。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建立更为灵活高效的人才管理机制,持续破除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让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进一步放权、松绑。在编制使用、岗位评聘、职称评定等方面赋予用人主体更大自主权,增强用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服务意识和保障能力。建立有效的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确保下放的权限接得住、用得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给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通过持续优化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完善科技计划体系和科研项目管理。

完善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要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持续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多元分类评价人才,切实提高人才评价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加快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以需求为导向开展靶向引才。要以海纳百川的开放理念和全球视野,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汇聚天下英才为我所用。深刻把握我省产业需求,对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开辟专门通道,实行特殊政策,实现精准引进。创新引才方式,加强项目招标引才、岗位特需引才、海外筑巢引才、亲情乡情引才、社会力量参与引才。要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保证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确保引才工作实效。

构建能够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健全技术入股、股权期权激励、分红奖励等激励政策,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特殊人才采取特殊优惠政策,不拘一格选拔、使用和激励人才。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要努力打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政策环境,着力营造潜心研究、追求卓越的科研环境,不求全责备,不论资排辈,用好用活各类人才。要坚持用良好环境吸引人才,厚植人才成长沃土,树立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形成人人崇尚创新、人人热爱创新、人人争先创新的浓厚社会氛围,汇聚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