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我省传统产业体系完备、基础雄厚,钢铁、装备制造、化工、食品、医药等产业具有一定市场优势。但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要巩固和扩大既有优势,必须坚持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坚持创新驱动,促进传统产业迈向高端化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新技术快速突破,科技在生产力构成要素中的主导作用愈发突出。推动传统产业与新技术相结合,能够突破传统制造工艺的限制,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传统产业迈向高端化。从需求角度看,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能够为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推广应用提供充足应用场景,加速核心基础零部件的国产化,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从供给角度看,传统产业在基础零部件加工精度、制造装配工艺、关键原材料品质等方面的技术突破,能够提高传统产业科技含量,改变传统产业形态,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改造提升我省传统产业,就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擎作用,不断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引领传统产业向高端化迈进。一是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创新联合体、新型研发机构等协同创新平台,形成多元化创新联盟,推动更多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二是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放大科技创新效应,促进生产方式、产业组织、商业模式等发生变革,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三是系统布局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基础研究,推动传统产业优势领域锻长板、薄弱环节补短板。
坚持数实融合,提升传统产业智能化水平
数字经济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活动不断融合而发展形成的新型经济形态。一方面,数据要素与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的深度融合,能够实现要素在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的双向集聚和溢出,形成数实融合的新质生产力,有效降低企业的生产和运营成本。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嵌入传统产业研发、生产、流通、销售等多环节,能够放大新技术叠加倍增效应,提升边际产出,拓展产业经营范围和运营模式,推动传统产业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创新密集型转变。
改造提升我省传统产业,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动传统产业向以数实融合为核心的现代产业转变,实现生产资料、零部件和原材料的品质提升。一是持续推广5G、物联网、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传统产业的规模化集成应用,推动传统产业创新能力实现质的突破。二是立足不同细分行业的特点和需求,加速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方面的数字化进程,以全方位、全链条改造推动产业实现智能化。三是发挥领军企业带动作用,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合作,搭建数字化开放平台,提升传统产业智能化水平。四是加快信息网络、智能应用场景、工业互联网平台、大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绿色发展,增强传统产业生态底色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加快研发和应用新技术,将绿色设计、绿色工艺、绿色生产、绿色管理等贯穿于产品全生命周期,推动产业全方位、全流程绿色化、智能化改造,是传统产业实现绿色转型、培育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必由之路。
改造提升我省传统产业,就要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深入实施节能降碳改造,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大力推动绿色化、低碳化发展。一是推动“存量”升级。加快钢铁、石化、化工、有色、皮革等重点行业工艺革新和设备改造,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推动能耗双控逐步向碳排放双控转变。二是加快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运用新技术推动传统制造业产品结构、用能结构、原料结构优化调整和工艺流程再造,建设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推广绿色产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三是加快构建稳定可靠、多能互补的能源体系。积极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多点布局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协同发展光伏、风电、氢能,安全有序发展核电,着力完善新能源基础设施网络,持续为产业绿色发展提供清洁能源支撑。
坚持组织创新,激发传统产业发展活力
产业组织创新能够有效推动产业的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是催生产业变革、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演进的重要举措。要多措并举,通过创新产业主体合作模式、深化产业链创新链融合、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等,为我省传统产业注入科技、人才等现代要素,进而催生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改造提升我省传统产业,一个有效途径就是促进产业组织创新,通过有力有效的举措激活传统产业现代要素。一是立足钢铁、化工、制造等优势产业发展需求,以产业链优化带动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布局,推动创新要素与产业各环节深度耦合,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圈。二是深入推进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加强与京津合作,在协同创新、产业协作、成果转化、市场准入等方面开展有益探索,支持我省企业深度嵌入京津产业链条,培育壮大一批根植本土、具有生态主导力和产业竞争力的一流企业。三是聚焦纺织、食品、机械等制造业重点领域,加快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创新,推动制造模式的全方位变革,由加工、制造环节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拓展利润空间。四是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共同参与的创新创业共同体和产业集群公共服务综合体,促进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服务机构等主体高效协作,营造科技、资本、人才、数据等要素自由流动的产业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