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数字经济与文化产业融合,通过加强文化产业数字化的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构建数字文化产业生态、加强数字文化产业集聚等数字技术的场景应用,不断推进文化产业的跨界融合,打造数字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数字经济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成为当前推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随着5G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21世纪引领经济社会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文化产业亟需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以数字文化产业不断提升国家软实力。近期,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文化数字化进程,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省、旅游强省。推动实现文化产业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促进文化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不仅成为扩大内需、激活发展新动能,推动文化消费新的增长点,而且是提高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推进数字经济拓展应用的必然要求,对于我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省要深入推进数字经济与文化产业融合,通过数字技术的场景应用,不断推进文化产业的跨界融合,打造数字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加强文化产业数字化的政策扶持力度
以文化产业内涵外延为基础,在政府层面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借助行政力量推进文化产业数字化进程。推动省级层面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规划,分行业、分步骤地制定文化产业数字化专项发展规划,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明确时间节点和责任部门,从政策、制度上为区域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提供保障和依据。制定我省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人才政策等,从宏观上建设完善文化产业数字化生态环境。
培育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集成新一代数字技术,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拓展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场景,激活“科技+文化”的新型文化业态。一是打造河北文明新业态。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推动以燕赵文明、红色文化等为IP的传统特色文明新业态。二是打造数字文化消费新业态。发展沉浸式体验、数字文旅等新型前沿业态,利用大智移云技术等深入研判消费者文化偏好和习惯,了解和服务消费者文化诉求,提供基于市场化和订单化的新型文化消费产品。发放提供数字消费劵等,培育新型消费场景,激活文化消费动力。三是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文化内容和业态创新。依托智慧广电技术和应用模式,延伸文化产业链条,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数字电视、人工智能等智慧广电新技术与文化融合传播,打造基于智慧终端的数字娱乐、高清视频、数字影视的数字文化业态。
构建数字文化产业生态
一是培育高质量复合型数字文化产业人才。一方面,提升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字化、信息化能力素养,扩大文化产业管理和运营中数字化处理能力,更好地满足产品研发和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积极引进紧缺复合型人才,为数字经济及文化创意等紧缺、专业化人才制定完善的引进机制,并提供有吸引力的薪酬、晋升机制。二是整合高校科研院所文化产业教育体系,推进校企合作,培养专业知识丰富、视野开阔的文化产业数字化人才,构建文化产业发展储备人才库。三是多方联合推广地方文化产品。推动省级文化单位数字化进程,统筹推动传统文化、文物和非遗资源生产数字化和传播智慧化,增强我省地方数字文化市场竞争力。搭建先进的数字化平台,打造地区文化数字化市场,推广地区文化产品。积极打造红色数字文化体系,推广建设河北红色文化线上展示平台,多渠道推进数字文化产品的终端消费者接触场景,推进地区文化产业高水平发展。
加强数字文化产业集聚
一是打造地区数字文化产业集聚区。借鉴深圳、南京、苏州、无锡等地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经验,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引导各类要素和企业集聚。以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基地为依托,布局引进数字技术和数字文化企业,围绕数字文化成果转移转化、数字文化人才培育建设、孵化高成长企业等,构建数字创意产业集聚空间体系。规划布局数字文化产业建设方向,持续开展企业孵化和区域联动招商工作。打通文化产业上下游合作机制,建设完善文化产业集聚区和示范区,引领我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二是培养建设数字文化龙头企业。依托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及其辐射作用,积极推进重点数字文化工程建设,加快数字文化项目落地,发展培育数字文化领军企业。大力推进现有文旅、出版传媒企业数字化进程,支持民营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