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世界各国都将数字产业作为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强调:“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京津冀是我国数字产业集群的重要板块,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拥有诸多机遇和优势。当前,京津冀数字产业集群总体规模偏小、产业结构不优、创新能力不强,且京津冀三地数字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京津尤其是北京数字产业发达,而河北数字产业发展不充分,同时三地数字产业发展存在同质化现象,亟须从京津冀、雄安新区、“微中心”等层面发力,加强区域数字产业协同发展,推动京津冀数字产业集群提质增效。
加强京津冀三地数字产业集群分工协作
在数字产业上,京津具有研发优势,尤其是北京的数字研发能力在全国具有绝对优势,河北则具有数字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大规模生产制造的发展空间和成本优势。因此,京津冀数字产业集群总体上要逐步形成“京津研发、河北转化”新格局,实现京津冀三地数字产业错位发展、分工协作。
依托北京数字经济发展先导区和示范区、雄安新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天津数字经济产业创新中心等,加强京津冀数字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共同推进数字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卡脖子”瓶颈。在5G增强和6G方面,重点攻关面向低时延高可靠方案设计,推进毫米波关键技术测试;在区块链方面,探索升级区块链技术研发平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开源社区和技术生态;在人工智能方面,重点攻关理论、算法、AI芯片、软件等领域。同时,注重网络安全技术创新,加强政企合作,探索构建网络空间协同协作体系。
加强京津冀数字产业集群“研发—转化—制造(服务)”专业化分工协作,一方面京津地区要持续巩固并再造在数字产业领域的研发优势,并推动数字产业创新成果往河北转移转化,另一方面河北要加大承接京津中低端电子设备制造、信息技术服务等产业的力度。
依托三地自由贸易试验区推进京津冀数字贸易联动发展,共同探索制定数据要素价值核算基本准则、方法、评估流程等评价框架和评估指南,依托龙头企业探索推动生物医药、装备制造、互联网、金融、贸易、物流、交通等行业数据交易平台建设,开展数据要素价值评估试点示范。同时,推动京津冀数字贸易服务平台联动,实现京津冀地区在信息共享、项目对接、政策咨询等基础服务,以及知识产权、支付清算、数据合规咨询等专业化服务共享。
推动雄安新区构建新一代数字产业集群
推动北京部分数字产业向雄安新区集聚,在京津冀地区再造一个高质量数字产业集群,对于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新路径,促进京津冀数字产业集群扩容升级、提质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优化承接环境推动北京数字产业集群“产学研金”重大疏解项目在雄安新区落地,并在数字经济创新研发、生产制造和服务、贸易等方面搭建协同载体,完善数字经济生态系统,推动雄安新区与北京数字经济产业协同发展。
共同打造数字经济公共服务平台和示范应用基地,通过打造“雄安研发、河北智造”数字经济产业集群纵向联动模式,以及“众包”“外包”“分包”数字经济产业集群横向联动模式,推进雄安新区与河北数字经济联动发展。
围绕“东数西算”工程开展数据交易,针对“东数西算”工程产生的原始数据和产出数据的流通和交易问题,加快培育中国雄安数字交易中心,建设综合性、专业性、网络化的数据交易市场,探索推动社会数据交易从敏感、低附加值的数据买卖模式向脱敏、高附加值的知识赋能模式转变。
依托“微中心”深耕数字产业细分领域
京津冀内部“数字鸿沟”较大,数字产业发展不协调,通过依托现有或新规划布局的小城市、经济功能区、特色小镇等京津冀协同发展“微中心”,能够拓展北京特大城市数字产业集群发展空间,推进京津冀数字产业协同发展,做大做强京津冀数字产业集群。
抢抓“东数西算”工程“京津冀枢纽”战略机遇,以张家口国家数据中心集群为中心全面优化算力布局,在怀来、张北、宣化等地培育壮大一批具有算力功能的“微中心”,重点承接京津冀城市群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金融证券、远程医疗、视频通话、灾害预警等领域的实时性算力需求,以及后台加工、离线分析、存储备份等非实时性算力需求,共同培育高密度、高能效、低碳数据中心集群,提升数据供给质量,充分发挥优化东西部间互联网络和枢纽节点间直连网络的枢纽功能,打造算力网络“全国样板”。
完善京津冀“微中心”新型基础设施、创新平台、公共服务、法治、生态环境等软硬环境,承接北京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量子科技、元宇宙等数字产业领域研发和成果转化,形成一批数字产业研发转化功能型“微中心”。
依托京津冀“微中心”分别承接芯(集成电路)、屏(新型显示)、存(存储)、端(智能终端)、软(软件)、智(人工智能)、网(新一代信息网络)等重点数字产业,深耕数字产业细分领域,把“微中心”打造成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屏谷”“存储谷”等。
(本文系河北省社科院创新工程项目“同步推进阶段雄安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驱动机制及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