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
返回首页>>成果发布

黄建生:让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2023-06-09 17:46   来源:河北日报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深入挖掘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精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批评理论体系,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对于坚定文化自信自强、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积极意义。

文艺评论是文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文艺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党领导文艺工作的有效方法和有力手段。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植于深厚的中国文艺传统土壤,有着深刻的美学思想、丰富的艺术内涵和独特的学术话语,在当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继承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的优秀遗产,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于建立现代的、系统的、科学的文艺批评理论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的思想根源是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的基本出发点,体现出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的价值观。它最早生发于先秦诸子的文化批评形态之中,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民族特点日益显现。它具有鲜明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依据民族的价值观、美学观对文学艺术进行点评、阐释。特别重视“文以载道”,强调“教化”“美刺”等价值意义,注重文学艺术的社会作用、道德引领和现实品格,从时代、社会和人生的角度去阐释文学艺术。特别是注重文学艺术的“经国治世”功能,用道德文章推动国家社会发展变革,将“文章”视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评论者首先是充满家国情怀的思想者,关注时代发展和社会现实,强调礼仪道德,重视人伦教化。“诗言志”“不平则鸣”以及“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等正是这种观念的具体体现。同时在中国古代文艺批评家眼中,文学艺术是一种鲜活的生命存在,是有着内在生命律动的艺术整体。从事文艺批评是审美历程,更是与生命对话。

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与审美理想。中华民族重整体、直觉、感悟的思维方式,强调事物的整体性,善用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看待世界,靠主体的灵感、体验以及感悟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在这一思维方式的影响下,对文学艺术进行直觉式、总体性观照,重视文学艺术的整体效果,注重给读者留下审美感受空间。以“道”“气”“风”“骨”“深思”“体势”等概念作为批评的准则,评析作品的品格及达到的境界,指涉具体的创作过程和创作方法、创作技巧。特别是“气”“韵”等审美范畴,都以整体流动性为美。而“妙悟”“意境”等,表现了一种物我两忘、体验自然、体验生命的精神状态。

诗性的语言、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也是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的突出特色。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不是纯粹的理性思维、逻辑思辨,而是运用审美直觉的诗意判断,追求言外之意、自然天成的审美理想。一些充满感情色彩的概括词语,意蕴丰富而又诗意盎然,没有生硬的分析、说教,而是用精妙的比喻、诗化的意象与读者沟通对话。《文心雕龙》“以瑰丽之词,发抒深湛之理”,《二十四诗品》以诗为文、言简意远,丰富的言外之意、韵外之致,让人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是中国传统思维和审美理想的重要载体。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积累了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批评概念,构成了独特的话语体系,对文艺创作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但一个时期以来,有些文艺评论工作者对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资源视而不见,一味追随西方文艺批评的话语体系,无选择地引进、套用西方文艺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机械图解中国的文艺作品和创作实践,破坏了作品的艺术完整性和诗性魅力,导致文艺批评与文艺实践严重脱节,失去了文艺审美的民族性。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深入挖掘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精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批评理论体系,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对于坚定文化自信自强、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积极意义。

那么,应该如何进一步发掘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的时代价值,并自觉地将其运用到文艺批评实践中去呢?

首先,继承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就要对其有系统全面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对其进行整体挖掘和现代阐释,提炼出其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精华,在吸收转化的基础上,使之具有深刻的辩证性和独立的美学品格,然后应用于当代文艺批评实践。要挖掘提炼其中的思想内涵、美学意蕴、理论建构,并与当代文艺创作实际相结合,从本土文论的角度去观照中国的文学艺术问题,使之成为一种思考方法。

其次,要重视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注重其促进社会教化、匡正世道人心、表现美好情操的价值。特别是要建立以人为本的批评体系,关注文艺批评与人的关系,将追求德行端正融入文艺创作的考察体系之中。防止抛弃对生命的体察与理解,忽视与作家、作品、读者的深度对话,缺失文艺批评的人性光芒与现实品格。

中国古代文艺批评手法与形式,对构建当代文艺批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古代文艺批评理论认为,文艺作品是文质、情理、形神统一的生命形式,注重整体感悟和直觉性、即兴性,具有重体验、重性情的诗性特征。将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批评手法融入当代文艺批评,会为之增添更多色彩和魅力。比如继承古代文论诗意化的表达,用意象和意境进行言说,可以使批评充满温度。此外,将风骨、文气、意境、神韵等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的概念、范畴,引入当代视野进行激活,注入现代意识和时代内涵,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生成新的话语形态,可以解释当代文艺创作所面临的问题,为文艺批评的守正创新汲取传统资源。

对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的继承和创新,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大力吸收、借鉴、提炼、升华古今中外一切有益的文艺批评理论观念,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艺批评理论学科体系,为新时代中国文艺创作开辟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