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
返回首页>>成果发布

苏玉腾: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2023-05-05 17:53   来源:河北经济日报

近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得到解决,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协同发展过程中更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如区域要素市场一体化难题待解、产业转移承接机制不完善以及科技创新体制亟需突破等等,对标中国式现代化区域协调发展全国样板的要求,就必须着力破解这些体制机制难题,需要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体制机制进行进一步改革创新。

深入推进区域要素市场一体化体制机制改革

区域内资源的自由流动可以提升经济效率,区域要素市场一体化可以有效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因此应该深入推进区域要素市场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改革。一是推进金融要素市场一体化改革。建立京津冀金融工作协调机制,成立金融一体化发展领导机构,推进异地存储、信用担保、支付结算等业务同城化;搭建京津冀金融一体化信息沟通平台,进行多层次融资信息和对接平台工作。二是推进劳动力要素市场一体化改革。要完善人才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建立健全人才就业服务标准体系,加大就业服务制度改革力度。健全人才跨区域流动政策,加强人才引进力度,建立重大人才引进决策机制,对于顶尖创新人才和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人才,实行“一事一议”“一人一策”,吸引人才创新创业。三是推进技术要素市场一体化改革。要加快建设河北省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进一步补齐技术转移体系短板,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吸引聚集京津优质创新资源;要与京津两市共同推动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职称评审证书、科技创新券等方面互认互通,促进人才、技术等要素跨区域流动;要完善京津冀技术转移合作机制,实现三地技术成果共享。四是推进土地要素市场一体化改革。要加强土地统一管理,建立统一的建设用地指标管理机制,建立建设用地收储和出让统一管理机制,统筹平衡区域内年度土地收储和出让计划。用好跨省补充耕地国家统筹机制,支持重点项目建设,优先保障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生态环境工程项目所涉及新增建设用地和占补平衡指标,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能和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积极推进产业转移承接体制机制改革

在产业承接过程中注重发展新兴产业,采取新模式推广新技术,减少与北京天津地区的产业极差,做到在发展中承接,在承接中提升。一是推动建立京津冀产业转移协调、重大承接项目促进服务机制,加快京津地区产业向河北有序转移。健全产业承接转移匹配环境容量机制,做优做强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集群化、特色化、品牌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二是依托龙头企业和资源优势,瞄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针对性招商引资,引进更有创造力的企业,更好地进行建链、补链、强链。健全产业承接专业配套服务机制,在把企业引进来的同时,深入开展入企服务,逐一梳理产业承接转移共性服务需求及个性服务需求,深化“承诺制、标准制、全代办”改革,推动产业承接转移配套服务建设,满足产业承接转移需要,不断提高企业的获得感,让企业在发展中不断做大做强,让产业“链起来”。三是应强化公共服务支撑体制,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区域间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完善营商环境优化机制,对标一流的营商环境、借鉴先进的体制机制、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打造便利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通过软环境优化实现跨越赶超。还应规范政府行为,防止错位和越位。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推进依法行政,在“法治化”基础上强化基层落实,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进一步深化科技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改革

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引擎和核心支撑,应进一步深化科技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变革,加速推进京津冀三地建设,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要健全科技创新协同机制,培育发展创新型小微企业,鼓励科研人员进行科研创新,建立科技型企业人才培育机制,提高科技人员待遇,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动力。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强合作,让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紧密结合,促进协同创新成果更快走向市场。二是形成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协作机制,引导创新主体在产业技术方面建立合作关系,共同进行创新研发,并且大力支持这些创新主体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鼓励传统型产业进行转型升级。还应强化企业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地位,严格落实惠普性支持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府要做好政策保障,保障好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各创新主体的利益,理顺创新主体收益激励机制,最终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三是完善协同创新综合配套服务机制,一方面政府部门要积极整合各项资源,在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缺少经费或设备时及时供给,提高创新效率,并发挥政府的积极引导作用,实施多项科技金融政策,比如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对科技创新型企业实施税收优惠等等;另一方面,要为区域协同创新构建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制定科学的市场准入规则,构建公平的法治环境,鼓励良性竞争,了解企业实际需求,帮助企业在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方面不断取得突破,增强核心竞争力,还要打造信息平台,让社会需求信息及时反馈到创新生产中,实现技术创新与技术应用的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