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大在科学部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中,提出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这为我们在新起点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指明了前进方向。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应加快构建以技术创新为导向的现代化生态治理体系和以“双碳”目标为引领的绿色循环发展体系,多渠道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打造生态经济品牌,全面提升绿色富民功能。用生态保护全面优化、科技创新高能级化、绿色成果共享化开拓我省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
以技术创新为引领,构建现代化生态治理体系
加快构建现代化生态治理信息网络。加快构建集污水、垃圾、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和监测监管能力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形成由城市向建制镇和乡村延伸覆盖的环境基础设施网络,实现生态环保基础设施现代化。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卫星遥感、无人机等信息技术强整合促应用,全方位构建环境监测、生态环境大数据、智慧环保监管体系,为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和监管治理水平提供科技智慧。
加快构建服务型科技创新平台。强化绿色技术产学研协同攻关,构建政产研银结合的生态技术创新体系。由市级政府部门引导,与各大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搭建各类开放式创新技术应用平台,推进生态环境智库建设,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和专家库,为现代化生态治理提供智力支持。加强“科、教、产、创、金”深度对接,畅通科技创新平台投融资渠道,形成“创新成果+开发园区+产业基金”发展模式。积极组织开展生态环境领域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建设一批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生态环境保护科学观测研究站,积极争创国家级平台。
推进绿色技术成果转化应用。打造绿色产业科技创新实验室,积极建立与科研院所的技术研发孵化合作,开展困难地绿化技术攻关、生态保护修复基础研究和集成示范推广。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充分发挥经济林产业技术支撑体系专家团队作用,强化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综合示范推广应用和培训。形成研究开发、应用推广、产业发展贯通融合的绿色技术创新应用局面。
建设高层次科研人才梯队。完善高端人才引进机制,大力引进、培养一批农林、规划等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自然资源人才。构建产学研用教育培训体系,着力培养企业人才队伍的技术设计和生产的工程技能、实施和监测环境组织实践的管理技能,提升人才梯队资质和科研水平。培育一批碳排放管理人才储备军。
以“双碳”目标为引领,构建绿色循环发展体系
完善分类生态补偿制度。推动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海洋、水流、耕地等重要生态环境要素保护。基于地区间不同的发展水平,探索差异化的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路径,通过提供优质的资源、森林和湿地碳汇、优质的水源、清洁的空气等服务来得到生态价值的补偿。完善京津冀生态补偿资金,探索设立京津冀生态补偿专项资金,以“市场”和“社会”为主体,构建跨区域生态补偿长效投入机制,鼓励京津冀地区各有关部门按照国家投资计划及有关规定,及时足额落实配套资金。
扎实推进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建立降碳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发挥河北碳排放权服务中心平台搭桥牵线作用,推动林业、可再生能源、甲烷利用等领域自愿减排项目纳入碳排放交易市场。构建绿色低碳指标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借鉴国内先进地区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结合当地实际,探索各行业绿色低碳指标体系,以高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
优化区域功能布局,加强项目驱动。以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升级为抓手,推动产业和能源结构转型,打造零碳技术研发、实验和推广基地。以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打造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低碳奥运专区。鼓励各县(市、区)开展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建设,推动城乡建设低碳发展。
调整低碳能源结构,加速产业升级。构建可再生能源替代路线图、高效集约的绿色流通路线图。大力发展绿色仓储,继续大力实施“321”工程,建设绿色港口,严格控制船舶大气污染排放。积极推进经济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向低碳转变。
拓宽多元融资渠道,撬动社会金融资本投入
建立投资促进长效机制。加快对生态市场制度体系的完善和改革,释放生态资本对市场的撬动作用,促进绿色技术攻关创新。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及时汇总发布各类生态保护和绿色产业发展项目及投资需求。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强化环境风险管理,提升社会资本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风险抵抗能力。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大绿色金融贴息奖补政策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增加绿色资产配置,通过绿色基金、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方式扶持绿色产业,支持地区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贷,打造绿色金融村。
发展“生态保护+产业导入”融资模式。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产品开发、技术研发、产业发展等活动。社会资本可通过自主投资模式、与政府合作模式、公益参与模式等方式在生态保护修复中获得收益。通过PPP等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按规定享受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税收优惠等相关政策,利用获得的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或特许经营权发展适宜产业。
打造生态经济品牌,全面提升绿色富民功能
建立“生态资源账本”,夯实生态产品价值化基础。各县(市、区)利用信息化手段丈量生态家底,对河流、湖泊、森林、山岭、湿地等展开调查监测,建立生态资源信息数据库和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形成产业化交易模式,打通生态资源增值渠道。结合区域生态资源优势建立以保护为前提的生产、加工、营销、物流一体化的产业模式。发展壮大生态旅游、康养休闲等生态经济,有力推动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生态产业优势。突出打造一批绿色产业集聚区,加速绿色产业规模化发展。从政策机制、推进领域和路径、长效机制等方面,打造生态景观、特色林果集聚区,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建设绿色生态综合体。创新“以企带产”模式,壮大龙头企业。积极培育拥有自主品牌、掌握核心技术、市场占有率高、引领作用强的绿色产业龙头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推进特色产业关键技术精准提升、特色林果生态化、产业振兴模式化。推进绿色产业链延伸,促进绿色产业基地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建设生态产业示范园区,开展观光采摘、森林康养等经营活动,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推进“农业+旅游”“农业+研学”“农业+文创”“农业+体育”融合扩大生态产业优势,因地制宜打造乡村生态产业综合体。
加快发展中医药产业,建设高端养老产业先进示范区。大力推广山地中药材、林下中药材、粮药间作等模式,实施道地药材人工抚育、仿野生栽培和生态栽培,打造全省面积最大的中药材道地产区。承接京、保、石、邢、邯等地中医药养生养老需求,建设高端养老产业先进示范区。借鉴四川绵阳菩提树国际养生小镇“养生基地+养生产品+养生功法”的三重康养体系,提供全方位、高品质的健康养生服务和养老模式。
加速整合优质人文资源,延伸休闲旅游产业链。通过构建以旅游为纽带的关联型休闲旅游产业链,促进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协同发展。整合人文资源空间布局,打造精品项目。利用燕山长城旅游带、太行山旅游带、冀中南历史文化旅游区、“国家一号风景大道”和“草原天路”等优势,打造一批具有品牌影响力的山地休闲度假、文化遗产研学等休闲产业精品项目。优化配套服务设施,提供智慧旅游管理和服务。推进“厕所革命”等基础配套设施改造,提升游客体验感和满意度。推广“互联网+”旅游服务,提升景区智慧化、服务智能化、文旅产业数字化水平。打造太行山高速公路沿线示范性服务区,全力打造旅游、文化、休闲、康养、商业等主题鲜明的高品质服务区,全面发挥生态资源的绿色富民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