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域、就业岗位主要留在农村、产业增值收益主要留给农民”原则,强化资源整合、技术集成和创新驱动,推进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发展。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后,河北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质量有效提升、脱贫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乡村面貌明显改观、贫困治理能力显著提升,为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构筑了坚实根基。但与其他农村地区相比,脱贫地区实现乡村振兴还存在诸多挑战,如规模性返贫风险短时间难以彻底消除,相对贫困治理任重道远,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仍然不足等。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扎实实现河北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要在严格防范返贫致贫风险的基础上,利用好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辅之以友善社会,下大力气做大脱贫地区社会财富“蛋糕”,让脱贫地区居民获得更加满意的收入、更加适宜的生活环境和更高水平的社会福祉。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紧返贫致贫风险“篱笆”
补齐“两不愁三保障”短板。定期走访脱贫村和脱贫户,对表“两不愁三保障”关键指标,逐户逐项跟踪、核实、施策,确保不使一人一户返贫。聚焦脱贫地区农村基本医疗、义务教育、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等重点工作中的短板和弱项,压实市县属地责任和部门条块责任,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现巩固提升。
健全防返贫风险动态监测机制。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合理确定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帮扶范围,借助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处理手段,综合利用金融、医疗、教育、电子支付等收入支出信息,对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等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动态监测。充分利用各级各部门数据平台,定期核查、动态调整,及时研判发现致贫风险;针对风险户及其关键返贫风险因素,因村因户因人精准施策,通过实施健康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就业帮扶、产业帮扶、社会救助等举措,对症下药消除返贫风险点。
强化脱贫地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根据农村低收入人口的主要易致贫因素及其劳动能力状况,综合运用农村低保、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社会临时救助,以及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政策,分层分类实施社会帮扶和救助。继续优化完善农村低保、养老保障、救助供养制度和老年人及儿童关爱服务,合理确定农村医疗救助标准,在做到凡困必帮、有难必救的基础上,适度增大救助帮扶覆盖面和救助力度,织牢农村低收入人口基本生活保障底线。
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夯实脱贫地区共同富裕经济基础
着力提升脱贫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深入推进脱贫地区高标准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现代化仓储物流设施等建设,强化数字、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和物质装备投入和支撑,深入开展农产品提标和区域公用品牌创建行动,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康养业等生态产业,着力提升农业信息化、市场化、品牌化、绿色化水平。
培育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全产业链。以县域为单元,统筹资金、土地、人才、技术等要素资源,扶持农业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坚持“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域、就业岗位主要留在农村、产业增值收益主要留给农民”原则,通过培育壮大产业化联合体、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实施农业产业强镇项目、转化挖潜生态红利为发展优势等抓手,强化资源整合、技术集成和创新驱动,推进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发展。
强化要素支撑。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通过设立产业发展基金、信贷担保基金等方式,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扶持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鼓励公益性科研机构、商业化育种企业等与脱贫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科研合作,针对特色优势产业“卡脖子”难题开展联合攻关,顺应消费市场新需求、新变化和新趋势开发高端、专业、个性化农产品,推动特色优势农业高质高效发展。
完善利益分配机制。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更多利益联结和风险分担机制及模式,通过与农户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利益联合体,让农户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资金、市场、信息等优势,通过技术合作、资金合作、销售合作等多种方式,强化提升小农户生产经营能力和水平,带动更多小农户参与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分享区域发展红利。
积极开展乡村建设行动,提升脱贫地区农村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全面提升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水平。加大脱贫地区县城建设力度,瞄准城镇化建设短板弱项,精准扩大有效投资,促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为现代生产要素向脱贫地区汇聚提供强大支撑。
实施更大力度的乡村建设行动。以县(市)域为整体,统筹布局道路、供水、供电、通信和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向乡村延伸。对标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全面推进脱贫地区农村水电路气讯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继续抓好农村“三清三改三建三化”工作,补足历史欠账和设施短板,打造绿色宜居新农村。
全面优化公共服务。以乡镇所在地、中心村、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等为主阵地,全面推进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各类基本公共服务及设施建设,快速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均等化供给。通过提高待遇、职级晋升倾斜、轮岗交流等手段引导优质服务资源向脱贫地区汇聚,优化提升乡村公共服务质量。
【本文系202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共同富裕路上的河北脱贫地区乡村振兴:问题与建议(20220701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