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
返回首页>>成果发布

田苏苏 韩春秒:晋察冀边区党的新闻工作的历史经验

2022-03-25 16: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共产党的红色新闻史是党的百年历程的一个缩影。晋察冀边区新闻事业是党的红色新闻工作的实践和展开,在晋察冀这片红色土地上,创造了中国新闻史上诸多奇迹,为党的新闻事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成果。

始终坚持党性原则 锻造党的坚强喉舌

党性原则是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的根本原则,也是我们党新闻工作政治性的集中体现。毛泽东多次强调党的新闻工作必须坚持党性原则,要求“务使通讯社及报纸的宣传完全符合于党的政策,务使我们的宣传增强党性”。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新闻部门始终将党性原则作为新闻工作必须遵循的首要法则,以反映党的主张、传递党的声音、体现党的意志为己任,旗帜鲜明地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策略,密切沟通党和人民,成为中共新闻史上鲜明的历史典范。在根据地的火热斗争中,诞生和活跃着《晋察冀日报》新华日报·华北版》《晋察冀画报》冀中导报》《救国报》《冀南日报》和新华社华北总分社、新华社晋察冀总分社等众多抗日媒体,把党在不同时期的对敌斗争以及党政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斗争的各项方针政策,切实传达给根据地军民,充分发挥了新闻媒体的喉舌作用。

《晋察冀日报》是我党在敌后根据地创刊最早、坚持时间最长的报纸,秉持“全党办报”方针,《晋察冀日报》确定了边区人民喉舌与思想武器的报纸定位。彭真在1940年12月给报纸的题词中写道:“《晋察冀日报》是统一边区人民的思想意志和巩固团结共同抗日的武器,也是边区人民忠实的言论代表和行动指针。”在敌后抗战的艰苦条件下,边区建立了以报刊和通讯社为主要传播渠道的新闻传播体系,报刊、广播、书籍、图画、文艺作品、展览、标语、街头诗等都是晋察冀根据地常用的传播媒介。据不完全统计,晋察冀根据地共出版政治理论读物三百余种,印数近千万册。这些报刊和出版物大大提高了边区干部群众的理论水平,增强了党的凝聚力、战斗力。

始终高举民族革命大旗 奏响民族正义之声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类新闻机构,肩负宣传发动民族抗战的艰巨任务。1941年5月16日,毛泽东同志为《解放日报》所写发刊词中强调党的报纸的任务和使命:“本报之使命为何?团结全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一语足以尽之。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总路线,也就是本报的使命。”晋察冀边区新闻宣传部门坚定地将新闻宣传工作与抗战救国的民族使命统一起来,自觉担负起以笔为枪、新闻救国和舆论动员的光荣使命。根据地的报刊、电台、通讯社和各类出版物,宣传贯彻中共中央在抗日战争中的各项重大方针政策,及时报道国际国内的对敌斗争形势,报道对敌斗争的战果和我军将士的英雄事迹,揭露敌人的阴谋和暴行,成为鼓舞边区军民的战斗号角和鞭笞敌人的利器。

在战争的烽火硝烟中,边区的新闻事业顽强地发展壮大。边区时常处在日军残酷的“扫荡”中,广大新闻工作者在极为艰险的环境中,一手拿笔,一手拿枪,坚持敌后办报、“游击办报”,创造了“八匹骡子办报”等新闻工作奇迹。根据地各级报刊、电台、通讯社,以相当篇幅宣传我们党领导的反扫荡斗争,揭露日军的罪恶暴行,鼓舞根据地军民坚持反扫荡斗争,成为真正的“民族的号角”。陆定一在《晋察冀边区粉碎敌人进攻中的几个重要经验》一文中说:“晋察冀的报纸工作确是做了模范,并给了我们很宝贵的经验。”

始终以人民为中心 构建面向大众的传播语系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事业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晋察冀边区新闻工作紧紧把握新闻宣传的人民性原则,将坚持正确导向与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相统一,贯彻紧密依靠全党、全体人民群众办报的工作路线,确立“以群众为本”的新闻理念。1945年7月,《晋察冀日报》连续发表邓拓的《论如何提高一步》《再论如何提高一步》和《三论如何提高一步》三篇社论,强调了报纸办得好坏的标志是与群众的联系程度,指出“全党办报”的目标是使报纸成为人民群众实际、生动的教科书,成为其生活斗争中不可或缺的武器。

晋察冀的新闻工作十分重视培育群众的认知和新闻接受能力,坚持开门办报、群众办报,以本土化、大众化、通俗化和灵活多样的传播形式为群众所乐于接受。在边区广泛组织开展的群众性读报活动提供了集体阅读的共享文化模式,在历来毫无话语权的根据地群众中构建起崭新的大众话语体系。边区的报刊采取灵活多样的新闻手段和宣传方法,力求新闻宣传效果最大化,在角度和覆盖面上力求广泛化。对于普通百姓,则利用简单易懂的形式,如故事、图画、墙报、标语、歌曲等形式。正如邓拓所说:“我们的报纸,是对战士、对老百姓进行宣传的。报上登的文章,要让识字的人看得懂,不识字的人听得懂,才能达到宣传的目的。”

晋察冀边区的新闻工作呈现出鲜明的特色和浓烈的时代印记。根据地的新闻事业在党的领导下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无论是油印小报,还是铅印大报,均把党的声音传遍根据地广大的山乡、城镇,甚至敌占区,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支柱和永远屹立不倒的鲜明旗帜。晋察冀新闻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经验,成为中国新闻事业一笔宝贵的财富。

(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立项课题(2021Z21)阶段性成果)

(本文原刊于《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系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学研究所 田苏苏、韩春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