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
返回首页>>成果发布

何石彬丨建构与反思:哲学栏目的坚毅前行

2022-02-28 16:5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建构与反思,可以说是哲学研究的永恒主题,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学科发展的一条主线。哲学从思维特质上说是一种反思活动,其反思的成果则体现为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哲学观念与体系的建构,而这种建构的结果又成为哲学反思活动的新的对象——二者的相反相成与交互运动构成了哲学研究事业的前行历程。综观《河北学刊》哲学栏目40年来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哲学元理论和元问题研究诸领域建构与反思历程的持续关注与展现构成了一条最为突出的主线,从中亦折射出哲学学科发展的内在本质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的建构与反思——体系重构与研究范式创新。40年来,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基本观念和研究范式等方面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革,而这种变革正是在“建构—反思”的往复运动中得以实现的。这在《河北学刊》不同时期所刊发的该领域成果中有着清晰而集中的体现。改革开放初期,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仍以源于苏联的传统教科书体系为基本理论框架,且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概念和范畴研究为主流。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末,传统教科书体系的局限性得到初步反思,一些学者开始了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艰辛努力,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及教材的改革提出新的构想。在这一时期,主体性、人学、实践等成为《河北学刊》所刊发成果中的高频词。但其间亦有学者以《哲学的迷惘》为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新倾向和新探索进行了反思和评析。进入21世纪以来,传统教科书体系的局限性得到深入和全面的反思,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持续深入研究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建构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足发展和新时代的开启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源动力。在这样的思想和现实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建构与研究范式的创新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个中心和焦点问题。《河北学刊》在这一领域推出了一系列专题讨论文章,如刘森林、刘怀玉、仰海峰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空间的当代拓展》,侯才、李德顺、王南湜、吴晓明等《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庄福龄、侯惠勤、梁树发、许全兴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深化与发展》,等等;并刊发了大量重点单篇文章,如刘放桐《重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革命性意义》《再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主导模式》、孙正聿《对作为“范式”的哲学教科书的检讨与反思》、俞吾金《主体际性、客体际性和主客体际性——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关系理论探要》、任平《论马克思主义出场学的历史语境、思想资源与对话图景》、李佃来《中国化范式与重写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学术史》、刘怀玉《透视资本主义的当代形态:历史唯物主义的新课题》等。

中国哲学领域的建构与反思——中国传统哲学资源的当代诠释、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河北学刊》前20年所刊发的中国哲学研究方面的成果相对侧重于以河北大儒荀子、董仲舒和颜元等为中心的儒学研究,并形成了省内外学者相互合作、集中探讨的集束效应,代表作者有张岱年、李宗桂、周桂钿、王永祥、惠吉兴等。进入21世纪以来,如何在反思传统研究范式的前提下对中国传统哲学及其经典作出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当代诠释,并以此为根基,实现中国传统哲学在文化全球化、多元化背景下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思想源动力,成为中国哲学界最重要的中心议题和时代使命。《河北学刊》哲学栏目将其作为着力策划和组织的选题方向之一,推出了一系列以此为中心的专题讨论文章,如王中江、杨国荣、胡军、李翔海等《中国哲学范式的反思与前瞻》,周光庆、周裕锴、严春友、李清良等《中国经典诠释学研究》,张立文、宋志明、向世陵、罗安宪等《儒家思想与人文精神》,王磊、焦国成、肖群忠、李建军、罗安宪等《中国传统智慧与现代社会治理》,郭齐勇、徐洪兴、潘德荣、陈少明等《中国哲学史研究范式的探究与省思》,詹石窗、江峰、于国庆、李铁华等《道家社会治疗思想研究》,等等。此外,比较有代表性的单篇论文有张立文《能所相资论——中国哲学元理》、陈来《仁学视野中的“万物一体”论》、张曙光《仁学:时代意义与理论转换》、唐凯麟《儒家传统道德观念与社会主义道路建设》、胡伟希等《儒学的“内在超越性”与“历史总体”问题》、林安梧《老子道学与21世纪人类文明》、李祥俊《儒家仁观念的思想内涵、超越路径及其批判反思》、涂可国《多元一体的社会儒学》等。

哲学元理论与元问题研究领域的建构与反思——探寻哲学理论发展的源动力。如果说哲学是一种反思活动,那么哲学元理论和元问题研究就是一种面向哲学自身与人的存在、生活世界本身之反思,其目的在于从原点和起点上探寻哲学理论发展的源动力。《河北学刊》在20世纪90年代即刊发了李振伦、沙青等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进入21世纪以来,哲学元理论和元问题研究成为诸多学者的一个重要致思方向,基于此,《河北学刊》于2004—2005年开设了“关注当代学术元问题”栏目,而对这一领域研究的关注和重视则一直持续至今。所刊发的专题讨论文章包括:杨学功、李文阁、邹诗鹏、唐正东、晏辉等《哲学与生活世界》,王志康、苗东升、陈一壮、邬焜等《复杂性理论的哲学思考》,赵汀阳、张盾、崔平、张蓬等《“存在”的哲学蕴含与现实意义》,等等。此外,所刊发的代表性单篇文章有邹广文等《试论哲学说明世界的“逻辑在先”原则》、杨国荣《人的完成及其多重向度》、倪梁康《人类意识与人工意识》、邬焜《哲学基本问题与哲学的根本转向》、黄玉顺《“时间”观念何以可能》、吴炫《“否定”何以成为“本体”》、胡伟希《原器》等。

40年来,《河北学刊》重点关注和刊发成果较为集中与突出的哲学领域还有西方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哲学、全球化研究等。此外,《河北学刊》一贯重视和倡导学术争鸣,以此引领和促进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曾刊发邓晓芒、赵敦华、杨学功、王永祥、段忠桥、王爱冬、王峰明等的一系列商榷文章。特别是于2017—2019年刊发王路、邓晓芒的四篇商榷文章,两位学者围绕邓晓芒《句读》系列、哲学研究方法及康德哲学的若干核心问题展开了激烈的研讨,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作者系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河北学刊杂志社编审 何石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