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
返回首页>>成果发布

赵然芬: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

2021-12-07 09: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后,脱贫地区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和乡村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善,但脱贫攻坚成果尚不巩固、经济内生持续增长机制还不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存在短板等问题在一些脱贫地区仍突出存在。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聚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由点及面,由表及里,推动“五个振兴”更好实现。

补齐“两不愁三保障”短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是精准扶贫的基本目标,亦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标志,更是脱贫地区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对标对表“两不愁三保障”各项指标数值和重点工作目标,逐户逐项定期跟踪、核实,聚焦短板和弱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类资源巩固提升,着力防范规模性返贫现象的发生。同时,还要着力做好农村低收入人口的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综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一定比例的农村低收入人口纳入监测范围,重点关注因病、因灾、因疫情、因意外事故等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家庭,坚持预防性措施和事后帮扶相结合,综合运用社会保障政策、产业就业帮扶和扶志扶智措施、防贫保险等化解返贫致贫风险。

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实现产业振兴。推进脱贫地区乡村产业振兴,要着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进产业益贫向产业振兴转变。一是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深入推进脱贫地区高标准农田水利、现代化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强化新兴信息技术和物质装备投入和支撑,开展农产品提标和区域公用品牌创建行动,着力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品牌化水平。二是推动扶贫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统筹资金、土地、人才、技术等要素资源,扶持扶贫产业做大做强,推动形成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新格局。因地制宜推进县域主导产业产加销游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坚持“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域、就业岗位主要留在农村、产业增值收益主要留给农民”原则,强化资源整合、技术集成和创新驱动,推进扶贫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厚植引才聚才育才土壤,实现人才振兴。与一般地区相比,脱贫地区面临更为严重的人才总量不足、优质人才和中青年劳动力持续外流等问题。其“引不进”“留不住”人才的根本原因在于脱贫地区与其他地区在产业发展、经济收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较大落差。推进脱贫地区人才振兴,要积极利用过渡期扶持政策体系,强化产业环境、人居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建设,创新完善优化人才引进、培养、管理、使用、流动、激励等一整套惠利扶持政策,全面缩减城乡差距和区域落差,从打造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引进高端专业技术人才、培育职业农民、吸引返乡下乡就业创业人员四个主要方面着手,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实现脱贫地区人才振兴。

统筹推进精神文明和优秀特色文化建设,实现文化振兴。只有持续不断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乡村孕育的中华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和特色乡风,在凝聚人心、教育群众、淳化民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进脱贫地区文化振兴,要注重挖掘保护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在传承创新的基础上,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强化农村先进文化供给和文化传播,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智志双扶,培育脱贫地区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坚持绿色创新驱动,实现生态振兴。脱贫地区多处于农业生态脆弱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推进脱贫地区生态振兴,要在严格管控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限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的基础上,强化绿色创新驱动,将生态环境转化为乡村振兴的要素支撑和增长动力,借生态环境优势的巩固提升乡村振兴的质量和成色。立足当地生态资源禀赋和环境优势,强化农业农村实用技术创新和支撑,深度实施推广节水、节肥、节地、节能增效的绿色生产技术和模式,全面推进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和污水废水源头分类减量、资源化处理利用,稳步开发农业生态多种功能,构建发展环境友好型农村产业体系。践行生态理念,持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污染治理、农民居住环境改善、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强化生态宣教,引导脱贫地区群众绿色低碳生活。

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实现组织振兴。党员年龄结构偏大、凝聚力不强等是脱贫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突出问题。推进脱贫地区组织振兴,要突出党建引领,把年富力强的优势资源下沉到组织建设相对薄弱的地方,选好配强农村“两委”班子和脱贫村驻村第一书记。抓好支部书记这个“关键少数”,强化党建教育和产业发展技能培训,打造一支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领头雁”队伍。从严从实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推进为民服务更加务实。紧紧依靠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在乡村建设和治理中的协同效应,以及乡规民约道德约束规范作用,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打造善治乡村。 

(作者系省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 赵然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