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
返回首页>>成果发布

魏宣利:生态优先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2021-12-07 09: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生态宜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是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生态福祉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必须扎实做好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通过乡村生态振兴,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和组织振兴,最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生态文明理念是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源动力。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受到社会的调节,而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文化等发展状况,往往直接或间接影响和制约着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当前农业发展正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投入品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加剧等严峻挑战,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尤为重要。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推进生态宜居建设,首要任务是强化生态意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及其现代价值,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建立“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扎实有序推进乡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和网络等信息渠道,开展生态伦理教育,使生态文明理念成为全民族深层次的自觉意识,并使这种自觉意识深入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教育及人的日常生活中。要挖掘传统民居、民俗节庆等蕴含的生态价值观及构思,通过对传统特定民居、村落、民俗节庆活动等的保护和传承,实现传统生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发展生态产业是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关键。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成败取决于农村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在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进程中,农村产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乡村产业结构,既要产业生态化,也要生态产业化。农村生态产业要基于农业的多功能性,按照“绿色、循环、低碳”产业发展要求,对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的同时,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农村生态产业不仅为社会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还兼具维护自然环境、建设生态环境、文化传承等功能,并且进一步向生态服务业拓展,通过其生态价值和观光审美价值与其他新型工业化产业进行价值交换,实现价值和资本的转换和流通,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生态技术是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根本保障。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目标任务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业发展导向已由增产转向提质,而科学技术就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必须以生态技术为支撑,把技术与人、社会和自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对待,确保科学技术的运用遵循生态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从而整体有序地向生态宜居目标迈进。要大力提升科技创新供给能力,围绕我国农业农村科技需求,加大科技投入,优化科技创新布局,推进科技资源合理配置,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着力加强科技创新供给。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以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引导农业向绿色、优质、特色和品牌化发展,形成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科技与新民居建设相融合,根据村庄基础条件和发展定位,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建设品质;传承创新建筑传统工艺,实现传统自然材料与现代建造工艺相结合,营造浓郁的乡土气息。促进科技与生态建设相融合,以农村废物的资源化利用为着力点,推行无废少废的清洁生产技术、节能技术等。

农村生态社区是一种可持续的农村居民聚居模式,是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终极目标。生态社区建设涉及农村生产生活领域的多个维度,强调以居住区的健康性、舒适性和可持续性为主要目标,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客观实际,利用成熟的技术与产品,力求使居住区的生态系统达到最佳状态,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生态社区正在成为21世纪人类居住环境改善与发展的方向,世界许多国家都在探索适宜本国和本民族特点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居住环境。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建设生态乡村已蔚然成风,通过改善村民居住地的生存环境,不断满足村民日益丰富的生活需要和精神需求,提升生活质量;通过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调整与优化,实现农村社区与自然生态系统间的协调发展,稳步向建设“生产高效、生态宜居、生活幸福、人文和谐”的现代社会生活共同体迈进。当前要以村庄规划为引领,综合考虑农村山水风情、发展现状、人文历史和资源环境等因素,因地制宜地推进生态社区建设,维护好村庄自然系统原有的居住承载能力。完善保护生态环境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各类组织和个人行为,保障农民知情权和决策权,引导村民参与生态社区建设,激发农村生态社区共同价值观和保护生态的自觉性。

(作者系省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 魏宣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