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
返回首页>>成果发布

李军:着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支撑作用

2021-11-18 10:5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农业现代化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一环,也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也不可能实现乡村振兴总目标。

农业现代化是实现“产业兴旺”的根本动能。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只有农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发展动力。农业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经历这一过程,才能把农业建成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产业。

农业现代化是实现“生活富裕”的基本保障。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所在,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长期以来,农业是农民获得农产品供给和收入的主要渠道,农业生产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农民的根本利益和生活质量。农业现代化把新的科技和生产方式带入农业生产过程中,不仅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保障了农民的生活水平,还让农民平等地分享现代化成果。

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农村繁荣”的主要动力源。农业为农村提供产业基础和物质保障,农村是农业集聚人口、土地等要素的空间载体。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农业现代化”拓展到“农业农村现代化”,体现了时代的进步,也意味着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密不可分。农村现代化既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改善,也有农村文明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更离不开农业现代化的持续推动。农业现代化有利于解放生产力,摆脱农村贫穷落后的状态,实现农村繁荣富强。

处理好粮食生产与农民增收的关系。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处理好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关系,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粮食附加值。要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在提高土地质量和节水减肥上下功夫,强化地力和产出能力,还要积极培育新品种,在增产增效上下功夫,拓展粮食功能。用现代化的技术和生产方式释放更多剩余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以外的其他产业,为农民增收增添更多机会和渠道。

处理好技术进步与劳动力需求的关系。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农村劳动力需求的数量和结构都将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解放了更多农村劳动力;另一方面,技术的进步也需要具有更高水平和更高素质的劳动力来从事农业生产。根据劳动力流动一般规律,越是高水平劳动力越倾向于向大城市流动。这就需要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村劳动力素质实施整体提升,加强农业技能培训和整体素质培训,造就新时代有道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村劳动力。

处理好农业投入与资金短缺的关系。农业现代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虽然我国每年财政支农资金规模不断增加,但从农业农村发展需求来看,还远远不够,特别是用于现代农业产业化引导、农业机械化、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仍然不足。解决农业现代化资金投入不足问题,一方面要改善财政资金使用结构,提高对农业科技、农业教育等重要领域的投入比例;另一方面要运用政策性金融手段加大支农资金投入,对农业现代化项目贷款业务实施优惠政策;此外,还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拓宽筹资渠道,增加农业现代化资金供给总量。

建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以农业为中心,涉及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的综合产业体系。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不断优化调整农业结构,促进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引入农业产业中来,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运用订单直销、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各地资源比较优势,挖掘农业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文化价值,加快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文创农业等新型农业,不断提高农业整体质量和竞争力。

建好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化,重点解决的是农业发展动力和质量效益问题。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主要是加强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提高农业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要强化农业条件,持续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增强农业生产稳定性。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机械化,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和智慧农业,推动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等,都是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的有效途径。

建好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重点是解决“谁来种地”和经营效益问题。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要充分发挥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组织化、规模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继续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有序发展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和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发展壮大。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业,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作者系省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