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
返回首页>>成果发布

陈建伟:立足特色资源 发展优势产业

2021-11-05 16:31   来源:河北日报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解决众多农村问题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承德考察时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河北农村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和地貌类型多样,特色资源丰富,且环京津两大都市,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我们要牢记总书记嘱托,立足河北特色资源优势,对接市场需求,精准发力,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强化乡村发展的产业支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让广大农民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

坚持问题导向,找准优势产业发展难点

坚持问题导向,首先要找准问题。从我省乡村产业发展现状看,已形成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突破。

进一步加大农村特色资源挖掘力度。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本质是对区域特有资源的挖掘开发,进而形成市场竞争力。从实际看,一些地区对自身特色资源价值认识还不到位,资源挖掘开发方式单一、开发利用程度低,导致产品层次不高,产品同质化严重。加大农村特色资源挖掘力度,不仅要挖掘经济价值,还要挖掘生态和文化价值,延伸产业链条,形成特色优势。

着力推动全方位创新。创新是产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生命线。在农业产业上,我省不乏特色优势产业,如沧州金丝小枣、迁安核桃等。但也要看到,由于存在精深加工产品少、产业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一些特色产业难以形成市场优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需要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寻求突破,以此破除特色优势产业在传统品种、生产资源和生态环境等领域中的发展瓶颈。

加强品牌建设。品牌是特色产业市场价值的具体体现。目前,我省已培育出迁西板栗、平泉香菇、承德国光苹果等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具有一定的美誉度。但也有一些区域优势品牌缺乏市场运营主体,品牌保护和宣传力度不够,甚至存在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现象,严重影响了区域品牌价值实现。各地应从实际出发,加大品牌建设力度,以提升市场影响力。

进一步提升产业融合度。产业融合是做强特色产业的有效路径。一些地区在发展优势特色产业过程中,只重视传统优势农产品初生产,深加工和精加工缺失,导致产品附加值低。鉴于此,要着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培育新业态,提升产业产品竞争力。

坚持因地制宜,选准优势产业发展方向

2012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指出:“要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开发生态旅游则搞生态旅游,真正把自身比较优势发挥好,使贫困地区发展扎实建立在自身有利条件的基础之上。”区域产业选择特别是农业产业选择,应建立在自然资源禀赋和要素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基础上。

突出自然资源特色。特色优势产业是在区域长期发展中,立足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禀赋,通过市场内生性效应,形成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特色资源是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要加大区域自然资源数据库建设和分析,以县域为单元,明确县域气候条件、地质地形地貌、土壤功能元素、农业生产条件、农业文化传承等资源特征,培育打造一批具有标志性功能的县域优势特色产业。

突出经济地理区位。农业经营的集约化,必须根据不同地区和地带的条件,进行合理空间组合。河北环京津两大都市,经济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应立足特色资源,对接京津市场需求,发展都市农业,打造都市农产品供应基地和农业休闲养生地。

突出历史文化传承。河北是农业大省,沉淀着丰富的农耕文化资源,深州蜜桃、泊头鸭梨、藁城宫面等区域品牌传承千年仍生机勃勃。在优势产业选择上,我们应结合历史文化传承,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增加特色产业文化内涵,提升产品品位和产业发展潜力。

坚持市场导向,精准推动优势产业发展

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更好地支撑乡村振兴,要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做到精准发力。

坚持市场导向,推动优势产业品牌化发展。特色和优势来自于对产品市场的深度挖掘,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要立足特色资源,做好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避免陷入同质化、低水平竞争。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产业龙头发挥引领作用,创新订单农业、产业联盟、农社对接、农超对接、农校对接等销售模式,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网红地打卡、农产品直播带货等流量经济,架起特色优势农产品的产供销桥梁。要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监督管理作用,鼓励市场主体做好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区域品牌培树和保护工作,提升品牌市场价值。

坚持创新驱动,推动优势产业高端化发展。优势产业发展需要将科技元素嵌入产业链上中下游、将组织创新植入一二三产融合体系中,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有机融合,提升整个产业竞争力和效益。加强区域优势特色种质资源创制,全面开展赤城黑软谷、渤海驴、太行鸡等特色种质资源搜集和创制,自主培育一批突破性的区域优势特色品种,打造特色优势产业种业“核芯”。着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关键技术攻关,突破特色农产品绿色高效生产、精深加工、资源节约等制约发展的关键技术,集成一批标准化技术,形成优势产业技术体系。创新优势产业组织机制,推动特色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科技、生态环保等产业横向融合,贸工农、产加销一体纵向融合,打造一二三产融合的现代产业经营体系,推动农副产品高值化和产业高端化。

坚持绿色引领,推动优势产业可持续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求,根据区域特色资源禀赋科学合理确定产业类型及发展规模,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拓展特色产业生态功能,将乡村生态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乡土文化融入产业开发之中,在产品设计包装、产品宣传中融合自然生态和乡土文化元素,探索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机制和模式,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有限资源的价值最大化。

作者系省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 陈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