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建设借鉴西方国家较早提出的海绵城市概念及建设经验,有力地促进了基础理论架构的形成和海绵城市建设。自21世纪初,我国开展海绵城市建设以来,成绩显著,未来海绵城市发展需要在总结以往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把握发展趋势,探索新思路、新理念、新途径。
拓展城市建设理念
传统城市建设缺乏海绵设计理念,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这种模式下,当遇到暴雨时,短时间内大量雨水径流及其携带的污染物被输送到管渠末端,导致下游区域内涝风险加大,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
一定意义上,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在系统性上改变了城市规划设计理念。海绵城市建设初期,强调城市低影响开发和城市雨水管控;随着对海绵城市实践探索的深入,进一步认识到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不仅仅在于低影响开发和雨水管控。海绵城市建设核心在于完整的城市水系统的调控,雨水、地下水、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等需要综合管理,从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等多维度考量,形成海绵城市系统化设计。
系统化解决城市自然降水。海绵城市强调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统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因此,建设海绵城市更强调自然降水收集、调蓄和净化。自然降水的处理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屋面雨水收集、储蓄系统,第二种是地面雨水的渗透系统,第三种是生态社区、居民社区建设排水收集系统,布置植被草皮等让雨水径流下渗。以上三种都在于降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将传统城市建设中单一的“快排”模式转变为“渗、滞、蓄、净、用、排”多目标、全过程综合管理模式。
拓展城市建设内涵认知
丰富植被涵养水源认知。城市“海绵体”建设的绿化理念:在水治理的同时更是城市绿色、生态提升的手段,旨在用绿色涵养水源。原先国内城市绿化着眼点是城市环境改善,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应该在改善环境的外在效果下,更强调绿化对城市蓄放水的海绵效应。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降水时收集雨水,增强植被绿化的涵水、吸水等功能。
丰富城市水患理解。灾患思维限制了对雨水深层次考量,不利于挖掘水患本身隐藏的机会。海绵城市建设,是换一个思维应对水患,提升城市建设的认知,由防堵转向利用,变治理水患为美丽城市建设;改变我们对城市水资源的认识,由防洪防内涝变成水资源的整体利用。海绵城市“小雨不积、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综合建设,可以对城市建设起到既防水患又涵养水源的重要作用。
突显“以水养城”宜居特性。综合考虑城市空间布局、相关配套、社区特点,从而极大改善人居环境。海绵城市强调新旧和谐、人居和谐、系统开发,让旧城改造有特点、新区建设有亮点、因地制宜有特色。完善城市水系统,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促进绿色发展,优化人居环境。以海绵城市理念改造城市河、湖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工程,将水利工程景观化、生态化,从而提升宜居性。城市的基本构成单元是社区,在海绵城市理念下建设海绵社区,让社区成为集雨水排放、生态景观、居民生活为一体的新型宜居社区。
拓展海绵城市建设之路
加强顶层设计。现有城市建设涉及的行政部门比较多,部门之间职能职责交叉重叠,利益差异也为海绵城市思维下的城市建设设置了障碍。在海绵城市理念下,应理顺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和关系,尤其是财政、市政、环保、水利、道路等部门,需要加强分工协调,将城市规划贯穿到城市建设的全过程。
加大宣传力度。利用主流媒体做好舆论宣传,加强引导,加大流媒体、融媒体等新媒体的宣传力度。利用新媒体覆盖人群广泛的特点,增强海绵城市知识宣传,推动海绵城市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始终。
强化科研人才保障。建立工程技术标准,加强师资队伍培训和培训基地建设力度,发挥科研院所的力量,培育一支海绵城市专业工程技术队伍。在人才培养上,一方面要“请进来”,引进国外专业人才和技术;另一方面要选派科研人员“走出去”,去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目前,城市建设和管理人员参与度较大,未来要有更多的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组织参与进来。
加强法制建设。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在全国两批次试点后,陆续有了相关政策性和制度性要求。最近几年,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等有关部门陆续发布了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办法。依法依规建设海绵城市逐渐起步,未来将逐渐走上法治化之路。可以借鉴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再依据国内具体情况,形成适应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法律;提炼试点城市经验,进一步完善已有的政策法规,完善国家海绵城市标准体系,优化评价指标体系,尽快出台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
尽管海绵城市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试点海绵城市的实践在总体上是成功的,是城市绿色发展的综合性实践,实现了健康城市水环境、靓丽城市风貌、人水和谐城市的综合利用。
(作者系省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所 田增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