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
返回首页>>成果发布

赵莉华 王凤丽:发挥文化资源在新型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2021-10-29 18: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保护和延续城市文脉、让城市留下记忆、让居民记住乡愁,是当前推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当代学者认为,文化资源是“人文价值与经济价值的互融”,是“能带来价值增量效应的文化资源,或指以财富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的积累”。文化资源为城市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在当代新型城市建设中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文化资源是城市持续发展的动力

城市与乡村是人类聚落的两种基本形式,二者相辅相成、彼此依存。多数城镇的兴起依赖于周边地区有丰富的农产品或独特的物产资源,或有发达的商贸物流体系以及劳动力的流入。城市作为生产、消费、交换的集中地,也成为一定地域空间的经济、社会、文化辐射中心。城市在特定的空间区域,按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和文化秩序建立,具有历史属性、空间属性和当代生活实践属性,深刻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在人口、资本等发展要素高密度聚集的城市,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子系统重构了社会大系统,也形成全新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集聚的人群、机构、行业和资源,以“他者”和“陌生人”为主的人际关系,以次属群体为特征的行为模式,均为城市文化资源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潜能。正如历史学家罗伯特·勒纳提出,假如没有商品的交换就难有激动人心的思想交流,古希腊丰富的知识生活和经济繁荣的城市同时出现并非巧合。不断碰撞交流的文化思想使城市成为文化创新和传播的中心,相对固定的教育机构为知识的高效传递提供合法场所和渠道,流动的人群则把思想、文化和手工艺等沿商贸网络传播。与有形货物一起传播的无形文化,即为文化资源的一种。

文化资源能直接影响经济资本、社会资本的积累。城市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才有可能在提供有形商品交易空间时发展出与贸易体系相关的货币制度、商业伦理和法律法规,发展出日益成熟的卫生、文教、市政等公共服务体系,并形成各具特色的建筑文化、语言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风俗礼仪和人文景观等地域化标识,进而继续丰富壮大城市文化资源。我国千余年的经济大动脉大运河沿岸的8省30多个城市,多因运河商贸物流体系的发展而长期兴盛;古代地中海沿岸城市,也主要因城邦商贸和海上长途运输而繁荣一时。这些城市后来不仅是商贸集散地,还发展出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文化,如大运河漕运重镇苏州、杭州、扬州等分别发展出精湛的丝绸纺织业、饮食文化、文学及曲艺文化等,而欧洲曾经的商贸枢纽城市布鲁日等发展出繁荣的手工业、成熟的玻璃工艺、啤酒加工行业,同时也是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

文化资源引领城市发展的当代实践

城市化已在全世界范围内持续一个多世纪,这一时期也是城市文明迅速扩散期。目前全球已有超过一半的人居住在城市,连我国这样的传统农业大国也不例外。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在稳步推进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已有超过9亿人居住在城镇,城市化步伐仍在加快。如果忽视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新趋势,明天的城市有可能陷入人口过剩、资源承载不足、公共服务无序、文化不定型及市域社会治理不力的困境。尽管我国还有户籍制度的某些限制,但各地的城市市民文化,都是由源源不断的流动要素汇集而成的,无法区分“本地”还是“外来”,原有的传统城市文化面临重塑。

城市需要因地制宜找到应对未来挑战的策略,将关注点转向城市的文化传统、经济状况与地方精神,即城市的文化资源。我国各地不断推进传统挖掘、传承保护等文化项目,在文化产业转型和业态调整的大背景下,城市文化衍生品也从生产具体产品向提供公共场域转变,通过文化的内生力、外部张力和创新驱动机制等不断更新提升。为应对城市化加速、城区规模扩张与城市更新,为应对城市面临的空间和文化的变化,各地城市顺应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以文化要素引领城市发展。通过对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找到既传承历史遗产,又面向城市未来的新发展理念;既不断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的存量,又以包容、开拓的精神和现代化技术做好新时代文化的增量。在北京市东城区这样的传统老城区,近年正探索以文化为根基、为底色、为驱动的城市创新发展之路,加强中轴线历史文化资源系统整合,建立红色遗迹数据库,建设大运河文化数字体验中心,让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的新时代风采全面绽放。在深圳这样的新兴城市,几乎每个家庭、每个社区甚至每家街边小店都有一个“移民”故事,与周边居民有文化细节的差异。正是这种“移民文化”经汇集、调适和整合而形成“开拓、创新、团结、奉献”的精神,进而发展为“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的精神。城市精神是文化资源的体现,它不仅承袭传统的过去,还预示着未来的发展,体现出城市文化的特有内涵。

城市文化资源不仅仅是历史博物馆中的记录与保存,还是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社会参与和日常实践方式。针对本地城市文化脉络,挖掘传统文化优秀内涵,激发文化资源发展潜能,通过特定空间内的有形载体连接起跨越时空的集体记忆,以更好地参与新时代城市建设。

(本文系河北传统文化项目“大运河与明清以来社会变迁”(HB18WH02)阶段性成果;作者系省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所赵莉华、王凤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