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根本目标是满足人民群众对宜居宜业的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城市建设应着力补足生态环境、空间布局、社区治理、管理服务等短板弱项,将宜居特色贯彻到城市发展和城市更新的具体行动当中。
彰显城市绿色主色调
宜居城市的底色是绿色,绿色是自然本色,象征生命,表征生机。绿色城市使人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保存美好的城市记忆;使人们呼吸清新空气,感受山清水秀,享受人与自然和谐之美。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相对滞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空气污染、土壤退化、水面萎缩等现象,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弱化,给市民的宜居生活带来挑战。
建设绿色宜居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个人形成合力,增加“绿色生态财富”。一方面,要推动低碳发展,在生产领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提高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利用效率,创新碳中和技术和污染治理技术,最大限度减少碳及其他污染物排放;在建筑领域,鼓励建筑企业选用绿色建材、节能建材,推广绿色建筑应用范围,新建建筑强制推行绿色建设,老旧建筑加大节能改造力度;在生活领域,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积极建设慢行道、步行道,倡导绿色出行,节约用水用电用气,减少能源消费。另一方面,要营造公共生态空间,推进城市增绿,依山就势植树造林,盘活废弃闲散用地为生态用地,增加森林、湖泊、湿地面积,建设生态廊道、绿色公园。
精致布局紧凑型城市空间
紧凑型城市通过土地的混合使用和建设用地的密集开发,实现城市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建设用地偏少的现实,决定了城市开发建设更适宜走紧凑型发展道路。紧凑型城市不是紧张型城市,而是根据城市人口科学布局建筑物密度、紧凑开发的城市。紧凑型城市建设可以让渡更多空间用于开发生态绿地和公共服务设施,可以让市民更便捷地享受公共服务和城市文明。
紧凑型城市建设的关键在于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从居住区、组团区、中心城区三方面全局谋划、整体实施。鼓励宜居型居住区建设,转变片面追求居住区容积率的理念,鼓励开发商精心设计住宅户型,最大限度增加绿色公共空间,在满足居住区基本功能的前提下,紧凑配建公共服务设施,减少对土地资源消耗,营造结构紧凑、功能完备的宜居社区。支持紧凑型组团区建设,根据辖区人口和服务半径,设置中小学、医疗卫生机构、养老服务机构等公共服务设施,设立餐饮、快递、超市等商业网点,满足居民基本生产生活服务需要。合理确定城市功能分区,突出中心城区功能,错落建设大型医院、商业综合体、公共文化体育场馆。各组团之间相互支持,配以快速高效的公共交通网络连接,满足市民多样化的生活需求。
全方位建设友好型社区
社区是市民生活休息的情感归属地,每个人都希望居住的社区“平安、幸福、和谐、舒适”,能够在劳作之后补充能量、释放压力、缓解情绪,能够解除子女教育、老人养老等后顾之忧,安心工作。随着城市单位制居住模式日益瓦解,社区治理呈现多元化趋势,同时也出现了治理主体薄弱、业主与物业关系紧张、邻里关系淡漠、公共服务滞后等倾向,友好型社区建设成了居民共同的呼声。
建设友好型宜居社区,需要重构和谐有序的社区关系,着力打造社区治理共同体。这就需要健全居委会组织结构,实行小区网格化管理,利用移动终端前移服务,传达惠民政策,了解社情民意;保障业主委员会法律地位,鼓励业主委员会依法维护社区居民权益;提高物业管理服务水平,提升物业房屋、机电设备、道路管网等维修保养能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模式。着力打造和谐的邻里关系,营造与邻为善的文化氛围,制定社规民约,提倡换位思考、宽容待人,鼓励离退休人员成立矛盾调解机构,化解邻里冲突在萌芽阶段,定期组织社区联谊活动,为社区居民增进感情搭建平台。着力优化社区服务网络,加强社区适老、适幼、适残化改造,提供托老、托育、托残服务,完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提供超市、菜站、快递点等便民服务。
提升城市服务效能
政府承担着城市运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基本公共服务等职能,这些职能的履行成效直接体现了一座城市的宜居程度。高效的城市运行、规范有序的城市秩序、方便可及的城市服务,能够给市民带来安全舒适的城市环境。在现代城市建设过程中,部分城市重管理轻服务,出现城市运行效率不高、公共服务供需错位等问题,影响了市民的生活舒适度和城市美誉度。因此,亟须提升服务效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践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理念,将人性化服务融入宜居城市建设,以柔性化治理推动城市服务能力提升。构建需求导向机制,优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针对不同群体提供差异化服务,提升服务精准化水平。优化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打造“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加强公共服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应用,利用多重方式提高城市服务便利性。在人性化城市服务过程中,强化群众的城市认同感、归属感,提升城市凝聚力,为宜居城市建设注入精神活力。
(作者系省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所 王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