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
返回首页>>成果发布

刘丽敏:城市更新理念与路径新探

2021-10-25 00: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城市发展方式由增量建设向存量更新转型,城市宜居、城市人文、城市韧性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在现代化日益成为城市建设主旋律的时代背景下,城市无疑需要注入新理念,增加新元素,走人本化全面更新之路。

城市更新理念新演变

“城市更新”理念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改造运动,西方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正式提出了“城市更新”概念,即对城市中某一衰落的区域进行拆迁、改造、投资和建设,以全新的城市样态替换功能衰败的物质空间,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关于城市更新的理论经历了一个历史演进过程,从强调城市复兴到重视文化元素再到全面改善社会福利,表明西方国家对城市更新的理念随着时代的变迁,呈现出不断变化的特点。城市更新理念倾向于综合和多元的政策与实践主导,侧重于整合性措施和总体性更新途径。在城市更新理念引导下,城市更新实践可划分为“大规模推倒重建”“邻里修复”“经济复原与公私合伙制”“多方伙伴关系”等几个阶段。

我国的城市更新起步较晚,改革开放前城市更新主要采取在旧城区进行棚户和危房简屋改造的办法,维持最基本的设施更新。改革开放后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城市更新也经历了与西方国家类似的从“逐步改造”“大拆大建”到“内涵式更新”的实践过程,对城市更新的认识也随着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而不断深化。从忽视生态环境的旧城改造,转向“保护与发展”并重,体现“持续发展”思想的有机更新;从破坏历史风貌的粗放式“大拆大建”,转向以“点式切入”进行小规模的城市“针灸式”改造;从规划设计主导的物质单一维度更新,转向多学科交叉和融合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态整体复兴的综合思维;从以市场化为引领的房地产开发层面,转向政府引导的对老旧设施和区域进行更新改造和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政策层面。基于认识上的变化,城市更新的理念不断升华,从将城市更新视为一种自发性的“新陈代谢”,到秉持持续发展思想的“有机更新”,再到当前“以人为本”和高质量发展的多元价值观。

城市更新源于城市现代性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城市发展进入现代化内涵式建设时期,城市文化、人类生活与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共同演绎着现代性在当代城市中的价值,促使城市向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深度融合的方向发展。但一些城市建筑和设施逐渐老化,城市的功能布局、空间环境已不能适应城市现代性发展的要求,空间结构失衡、城市文化衰微、生态环境脆弱等系统性风险加大,城市全面更新迫在眉睫。

城市宜居需要城市更新。一些城市的老旧小区、老旧街区建设标准不高,年久失修、配套设施不全;老旧厂区设备陈旧、污染排放严重;城市道路狭窄、交通拥挤。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到居民生活的质量和美好城市的建设,迫切需要通过更新改造来提升老旧街区的功能和品质,推动老旧街区跟上城市整体的发展。

人文之美需要城市更新。随着城市的扩张和空间的重构,城市中尤其是城中村原有的历史空间被切割,传统特色和本地亚文化空间逐渐消亡,亟待通过城市更新对具有历史文化风貌的城市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巧妙增添现代元素,合理融入西方城市建筑文化,增强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呈现城市人文之美。

安全韧性需要城市更新。随着时代变迁,许多城市历经风雨,地下管网、应急设施等城市生命系统过于老旧,跟不上城镇化推进速度和城市空间扩张步伐;老旧居住区域防火、防灾能力薄弱;城市的居民避险场所以及其他安全保障设施缺乏,城市面临的不确定性和未知风险不断增加,需要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提高城市防范和抵御各类灾害风险的能力。

走城市更新人本化之路

完善城市系统设计,提升城市现代化品质。建立包容性城市制度体系,扩大主体参与范围和内容,倾听更多的意见和建议,促使更多力量参与城市建设和更新。在更新设计中,既要强调美观,又要强调便捷;既要考虑单个建筑物的具体改造模式,又要考虑连片成区范围内的路网交通等总体协调布局,综合规划经济、生态、文化、社会等多维度因素,系统推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

打造“时代元素”美丽街区和精品街道,塑造城市人文特色风貌。采取分类管控的办法,预先评估老旧区域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保持城市的地域特征、文化特色、民族特点等元素,采取分类分级的方法进行渐进式更新改造。同时,更多采用微改造、“绣花”功夫,对有历史文化传承意义的老旧街区,通过优化布局、完善配套设施、融入现代科技,打造既有传统特色又有现代使用功能的人文空间,并以示范作用带动城市的精细化更新。

突出老旧存量片区提质改造,全面满足人的需要。制定改造资金由政府、居民、社会力量合理共担的法规政策,对质量不高的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和城中村等存量片区采用综合整治、功能改变、拆除重建等多种手段,分类推进更新改造,改善防火、防灾设施,优化适老、适童、适残以及居民健身、避险场所等公共设施布局,增加停车场和充电桩,适应现代城市发展需求。同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强城市设施的维护,促进公共设施合理使用,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作者系省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所 刘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