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
返回首页>>成果发布

张丽:彰显城市记忆根脉的人文之美

2021-10-21 10: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城市因记忆而存在,因文脉而传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文明传承和根脉延续十分重要,传统和现代要融合发展,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伴随着科技进步,百姓对城市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存记忆、传承根脉、打造现代城市人文之美,就成了提升城市建设品质的重要途径。

城市记忆更能体现人文之美

城市记忆强调社会群体对城市的历史变迁、空间环境、形态要素的集体记忆,蕴含着人们对地域文化、人文情感等文化记忆要素的美学认同,是反映城市变迁和延续文脉的重要资源。人文之美是城市记忆的核心与目标,体现了城市记忆的文化内敛性,城市记忆根脉延续对人文之美的建构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记忆是集体记忆和文化记忆理论的延伸,关于“城市记忆”的讨论一直是学术界的焦点。从学术研究脉络看,西方学界提出的“集体记忆”文化记忆”等理论受到广泛重视,为“城市记忆”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莫里斯·哈布瓦赫提出集体记忆”理论,集体记忆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之间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阿拜·瓦尔堡提出“文化记忆”概念;扬·阿斯曼夫妇对“文化记忆”进行了理论阐述,认为文化记忆是通过文化符号、文本、仪式和纪念性建筑等储存和传递的记忆。我国关于“城市记忆”的研究始于21世纪初,更多注重城市记忆的保护、传承等实践层面的研究,目前国内有很多城市以“城市记忆工程”推动城市人文之脉的保留和延续。“城市记忆”相较于“集体记忆”“文化记忆”,更具有空间属性,是地域文化、人类实践和人文共识的重要载体,体现了不同城市记忆在各个时期的人文之美。

保护体现城市血脉的文化遗产

丰富的文化遗产作为一座城市的文化血脉和精神象征,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城市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文化遗产包含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具有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分布广泛、门类众多、价值珍贵等特点,蕴含着世代人特有的物质创造力和文化凝聚力。

保护和传承好城市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对留住城市记忆的血脉、推动城市文化持久繁荣至关重要。实施文物保护工程,坚持用发展的理念和创新的手段指导保护传承工作,做好历史文化遗存的整体性记忆保护;实施数字化、信息化城市记忆保护,建立较为完备的数据库,做好文化遗产数据的收集、整理、记录、入档、监测等工作;建立科学的城市记忆传承机制,推动活态传承,多方式重点培养年轻一代非遗传承人;打造以博物馆、历史文化街区等为重点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让更多人共同感知和体验文化遗产的内韵和外韵,延续城市记忆的血脉。

打造代表城市风格的人文地标

人文地标作为体现城市记忆、代表城市人文积淀的标志性建筑,其形成与世代人的社会活动、文化认同、情感记忆紧密相关,往往融入市井烟火,具有一定美誉度、影响力和凝聚力。人文地标并不拘泥于某一种建筑形式,既可以是根植于传统文化的老字号、大运河、文人古迹;又可以是颇具现代性的艺术中心、文创园;还可以是古今文化元素融合的图书馆、博物馆、历史街区、革命文化纪念地。它们呈现的形式虽不同,却都承载着不可替代的人文价值,传承着久远的城市记忆。

人文地标作为一座城市记忆的文化名片,需丰富其美学内涵,方能凸显其文化价值。打造与城市发展形象相匹配的人文地标,应运用理性思维合理规划,综合考虑城市文化特色、功能定位、地域环境、建筑风格等“基因”,因地制宜、适度创新。注重人文景观类地标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给予公众以视觉之美。注重传统文化类地标与公众集体记忆相互契合,唤起公众的情感共鸣。注重现代性地标与公众文化生活交互融合,拓展公众的文化参与度,实现公众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满足公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要,让人文地标真正成为凸显和延续城市记忆的一张“金名片”,进而彰显这座城市的独特气质。

弘扬友好善治的时代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作为城市记忆中不可或缺的灵魂力量,不仅能够增强人们的城市归属感和精神获得感,更能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丰富的人文精神更能够体现一座城市良好的气质和品格。每个时代、每座城市的人文精神都有其独特的活力,并不断赋予城市记忆新的内涵。

新时代的人文精神是一座城市坚定走向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重要标志。应塑造以新思想新理念为内核的新时代人文精神,发挥友好善治的新时代人文精神的包容性和整合力,积极推动人文精神与城市发展相合相生。以人文精神润城化人,重点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注重拓展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营造有温度的社群文化,多形式补足城市人文精神之钙。以人文实践行动彰显人文精神,整合城市各类资源,创新工作方法,积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平台建设;发挥志愿服务的作用,组织各方力量,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党的大政方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主流价值观引导市民。同时注重新时代人文精神的传播方式,运用好各类新媒体平台,加强对城市现代文明的传播,特别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提升市民人文素养和社会认同感,让人文精神在城市记忆中绽放活力。

作者系省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所 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