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低碳转型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新主题,是一项涉及城市发展规划、能源结构、空间秩序、消费模式等的多元化综合性转型。立足能源结构转型,抓住能源利用率这个核心,探索创新城市低碳转型新途径新平台,对于推进现代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城市低碳转型顶层设计
城市低碳转型是以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其主要目标是降低城市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降低城市能源强度,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城市发展由速度型转向质量型。制定低碳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创新低碳转型的顶层设计,对于推进城市低碳转型至关重要。应将低碳发展理念植入城市发展战略,编制城市低碳发展的总体规划,整合协调低碳发展总体规划与相关专项规划的内容,促进城市低碳发展规划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同步制定、同步实施、同步考核,推进城市由高碳到低碳的大转型。
落实城市低碳转型发展战略,首先应该明确低碳转型的目标、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和完善城市低碳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执行落实机制,包括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环境治理等法律法规,以完整合理的标准体系与指标体系,引领城市低碳转型的规范化发展。同时,建立“规划—建设—评估—反馈”城市低碳转型的长效机制,明确监督实施环节、实施效果等的责任主体。
重构城市低碳转型能源体系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紧紧抓住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尤其是煤炭消费总量增长这个城市能源低碳转型的关键,改变“一煤独大”的能源消费结构,推进煤炭的高效清洁化利用,实施传统能源向以清洁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转化;加快开发使用清洁能源,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尽快提高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在城市能源转型的主要开发方向上,重点是推动风能、水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以高比例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动能源脱碳,降低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从根本上改变能源结构不合理的局面。此外,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推动能源利用方式由低效向高效的转型。
加快能源互联网建设。加快能源互联网的顶层设计,充分发挥电网大规模配置资源的作用,搭建能源开发、转换、配置和消纳的基础平台,扩大新能源消纳范围,促进节能减排、降低能耗。着力推进能源互联网规模化、多元化发展,建设和完善能源互联网产业体系,创新能源互联网技术和标准体系。推动能源产业由传统向智能再向智慧的转型,使新能源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紧密结合,打造智慧低碳能源系统。
加强智慧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以“新基建”为契机,降低建筑能耗,新建建筑都应严格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在建造过程中多选用节能环保、低耗能绿色建材,注重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运用绿色建造技术改造现有的高耗能建筑,降低交通能耗,大力推进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逐步降低汽车的耗油量和碳排放量。
重塑城市低碳转型空间秩序
科学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因地制宜,构建规范有序、高效畅通、生态宜居的低碳化城市空间秩序,以集约化、绿色化、紧凑化为目标,严禁城市空间的无序开发、盲目扩张和土地浪费。围绕绿色交通系统布局城市空间,用地要节约紧凑,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既要设立生态空间的“底线”,留足生态建设用地,又要设置土地开发的“上限”,防止乱占乱建、无序开发,促进“土地城市化”向“集约城市化”转变。
合理规划各类用地比例。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人的需要放在首位,按照生活、生态、生产的先后次序,合理确定城市用地结构和比例,调控城市用地价格,设置各类城市工业用地比重的最高限度,逐步增加城市居住和生态用地的比例,降低工业用地比例,不断提高各类用地的利用效率。
推动城市向空间一体化转型。以国土空间规划为抓手,促进城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性规划的融合统一。整合各功能区资源,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避免和减少大规模通勤,推动城市空间由松散化向一体化转型。
构建城市低碳转型消费新模式
消费模式低碳化转型,是城市低碳转型的内在动力和社会支撑力量。目前中国居民生活能耗占总能耗的比重约为11%,但现有的低碳发展政策较少关注居民消费领域的碳排放问题。因此,控制和减少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必须强化政策约束,减少生活污染物排放,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完善低碳消费政策与制度体系。把低碳消费纳入政府决策层面,制定符合国情的低碳消费战略与行动计划,通过倡导绿色低碳消费观念,抑制攀比消费与奢侈消费,转变消费方式,控制居民生活用能的碳排放增长速度。
构建消费转型的社会支持系统。每个消费者都应该成为低碳消费的参与者、践行者和推动者,把低碳排放标准落实到日常生活与消费行为中,全民动员,共同参与,形成城市低碳转型的社会支持系统。通过新媒体等多种途径普及低碳消费知识,提升全民低碳意识和绿色环保意识,在全社会倡导低碳绿色、循环利用的消费方式,以绿色消费为引领,促进需求模式转型,以带动供给侧改革,促使低碳消费成为主流消费。
(本文系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委托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规律研究”子课题“新时代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阶段性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省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所 田翠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