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
返回首页>>成果发布

严晓萍:积极构建全周期韧性城市系统

2021-10-21 10: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城市作为人口、资本等发展要素高密度聚集空间,各种突发性、隐蔽性、累积性风险增加,风险的叠加、传导和变形会对城市系统造成冲击。建设具备快速吸收外界冲击、快速调配资源、快速恢复或达到新状态的更具韧性城市,是城市建设实现从外延式到内涵式转变,提升风险防控能力,保障安全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代性视野中的韧性城市理论

“韧性”本意为系统受到扰动后的恢复能力,韧性理念在现代城市规划、决策中日益受到关注,伴随着城市发展,各种韧性理论应运而生。其中,关于韧性城市的“扰动反应”理论认为,社会系统在受到外界扰动时仍能避免干扰,保持稳定状态,强调城市的稳固性。

“能力恢复”理论认为,更具韧性的安全城市不仅能有效应对和解决各种危机和损害,也能及时消除各种危机带来的破坏和影响,强调城市系统迅速反应能力。

“系统适应”理论提出在受到外界冲击的情况下,更具韧性的安全城市系统不仅具有适应、调适能力,更重要的是受到冲击之后还能重组、学习和提升成长,强调可恢复性和学习提升能力,避免公共安全、经济社会受到永久损害。

简·雅各布斯“街道眼”理论则重视公众对城市公共安全的作用。她认为城市公共区域、人行道和街道的安全,是由相互关联、非正式的网络来维持的,城市居民或外来者“眼睛”对维持城市日常生活安全与防范各类危机具有重要作用。

城市发展需要韧性和安全

当前城市建设对韧性理念重视不足,缺乏对韧性城市的顶层设计,存在灾害管理重救助轻预防,公共空间功能可转换性不强,管理者和居民风险意识薄弱,应急协同反应和储备保障能力不足,城市防灾体系不完备等发展瓶颈。在面对突发性高、可预见性低的风险干扰时,应对措施滞后被动,因此增强城市韧性,提高城市应对风险能力,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城市建设引入韧性发展理念,突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致力于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城市。为建设全周期韧性城市,需从长远规划、城市合作、应急反应、储备保障、社会参与等几个方面着力,实现城市安全高效发展。

构建多元化韧性城市体系

将韧性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全过程,打造韧性城市空间体系。将韧性安全发展理念融入城市长远规划,打造疏密有致的城市空间格局,构建网络化、多功能的公共空间体系。高标准建设应急反应的战略留白空间,高质量建设应对各类危机的地上地下应急避难场所设施。打造具备多种功能的城市广场、场馆、学校等公共空间,以便转换为就地、就近应急疏散安置场所。

重视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完善韧性城市生态安全体系。重视城市生态安全规划,科学评估城市环境容量,增加城市绿地、公园、通风廊道等绿色空间。推广城市节水、雨污分流、污水循环利用设施,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普及可渗透性街道和生态绿地,增加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缓解城市水生态危机。普及绿色建筑,减少能源消耗。重点发展绿色节能产业,推广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打造城市生态韧性体系。

坚持常态化和非常态化结合,升级城市应急反应保障体系。重视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和紧急救援体系建设,做好平灾转换预案,能及时启动线上线下物流体系、防洪排涝设施体系、医疗救助体系、志愿者服务体系、疏散救援体系、动员组织体系等,在最短时间内恢复到正常状态。高标准建设各项生命线工程,预留能快速补充替代的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布局医疗服务设施,提高社区公共卫生机构建设标准,及时响应医疗救助需求,严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传播。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城市储备体系。完善供水、供电、燃气、交通等基础设施保障系统,加强现有民生基础设施维护升级,制定交通物流、市政能源、通信保障等应急方案和通道,以便及时补充,保证整个系统正常运转。提高产业链柔性,保证应急产品转产能力。建设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加强基层社区应急物资储备,普及家庭防灾应急包,形成市、街道、社区三级完备的生活必需品、医药物资储备供应系统,加强各种应急保障设施运行维护和管理。

城市间政策同步、标准统一、信息互认共享合作,打造韧性城市链体系。由于地缘相邻、产业聚集、往来密切,突发安全事件易产生辐射性影响,因此应充分利用数字资源优势,统筹协调域内资源,增强城市之间协同抗击风险的韧性,构建城市、城市群之间共建共享韧性城市支持体系,在城市之间建立各种风险监测、评估预警网络平台,加强城市之间信息共享合作。按照平灾结合原则,建设城市链之间应急物资生产、供应、救援人员、受灾安置合作体系,形成人机结合的智能研判决策和响应机制,做到响应过程无缝衔接,决策零延迟,事态进展实时可查,减少救灾成本和损失。

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建设城市公共安全韧性支持体系。打造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防抗救相结合的城市风险防控体系,构建公助、共助、自助协同的韧性治理模式,志愿者队伍动态化、常态化,提高社会参与度。推广网格化防控经验,将各主体转化为风险防控的韧性节点,形成政府、社会、市民多元共治公共安全网络。打造韧性社区,将党组织、防控物资、服务组织、志愿人员下沉,正面引导社会心态和公众舆论。构建警察、监控设施、居民共同维护城市安全的“城市眼”体系。

(作者系省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所 严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