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
返回首页>>成果发布

郭瑞东:营造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创新生态

2021-09-15 10:5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数字经济是融合性经济,其基础部分(数字产业化)和融合部分(产业数字化)“互为生态”。前者主要依靠信息技术创新驱动,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是手段;后者主要通过数字赋能,释放数字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是目的。数字经济发展的背后是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的变革,而数字技术本身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数字技术变革正在重塑创新生态,数字经济的繁荣需要加快营造融合发展的创新生态。

努力营造公平竞争、开放共赢的市场环境。作为全球数字经济的高地,硅谷也曾面临半导体产业转型的难题,政府出台一系列举措,充分尊重企业的自主选择,积极拥抱信息革命的浪潮,努力营造具有包容多元的文化、开放的思想、宜居的环境、研究型大学、创业型大学等元素的创新生态体系,最终实现了硅谷的成功转型。其背后的最大支撑在于充分透明并广泛践行的市场规则,这是硅谷数字经济持续创新的重要保障。为此,我们要积极解放思想,转变发展观念,不断完善市场规则,并保证其有效执行,既包括员工权益、反垄断、知识产权保护等规制,还包括产学研合作、风险投资、企业竞争、公司制度等涉及各个创新主体的市场契约性规则,监督各个主体按照规则行事,各有分工、各得其所。

建设大中小企业合理生态群落。发展数字经济依赖良好的产业生态。需要大中型企业与初创期企业共生,生产型企业与服务型企业共荣,上下游、价值链协同,产学研政合作共赢协同创新。数字技术创新发展又会推动形成技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生态。硅谷、深圳的成功离不开大企业在创新生态中的重要作用。大企业通过搭建技术平台、开放数据共享、建立内部孵化机制等,不断丰富垂直领域创业内涵,完善创业活动链条,既拓展提升大企业自身创新领域与创新能力,又推动小企业与其有机共存、互促发展。正是这种大企业的自律性与开放性,助力硅谷、深圳形成以大企业为引领的创新创业微生态圈,创业者和小企业大量涌现。为此,在加强不同规模企业引入的同时,着重培育具有创新引领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着力引导大企业资源开放、内部创业、垂直领域并购等,积极营造行业创业微生态。

建立以“创新最大化”为导向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数字经济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主导产业是知识密集型的信息产业,内涵和外延与网络经济、知识经济、智慧经济相关。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对知识产权的创造和保护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要全面评估现有知识产权制度对区域创新的作用,探索建立能够激发最广大群体创新创业的实施机制,在标准制定和执法尺度上向有利于创新的个体和行为倾斜,保护中小微企业和个人的创新创业热情。完善知识产权维权机制,降低弱势被侵权者的举证成本。加强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促进知识产权商品化、资本化,调动各类主体创新转化的积极性。

积极培育宽容失败、兼收并蓄的创新文化。硅谷数字经济繁荣发展的内在逻辑是形成了以鼓励人才合理流动,容许失败、不怕失败的创业文化,以及创业者和投资者共生共荣等为特征的创新文化。创新文化培育的关键在于突破各种体制机制约束和政策障碍,引进和培养与区域创新发展理念相契合的优秀创新人才,通过创新人才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来引领和塑造区域创新文化。此外,通过适度引导和制度创新,形成灵活的区域性处理规则,发挥大公司对区域创新活力和创新水平的带动作用。

不断完善风险投资政策与制度环境。数字经济具有资本密集型特征,处在经济发展最前沿,最需资本支撑,也最受资本青睐。风险投资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创业资金来源依靠积累、借贷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一波又一波的科技型创业公司。风险投资的关键在于准确评估一项技术、一个创业团队,并预见未来科技发展趋势。为此,我们要积极部署,强化政策支持,加快完善风险投资的机制与制度环境,大力吸引股权投资、天使投资及其他投资机构和相关中介机构聚集发展。

支持建立激发创造性的人力资本制度。数字人才是数字经济发展核心驱动力。硅谷的发展史,是数字经济从崛起到主导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从半导体产业到今天的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一浪接一浪将数字经济推向新的高潮。推动这些大潮的动能就来自源源不断的创新人才。哪里创新生态优,人才就去哪里,人才在哪里,“硅谷”就在哪里。为此,既要加大区域人才政策支持力度,强化领军人才、创客极客人才、高技能人才、专业领域服务人才等的引进和培育,更要着力支持引导企业建立期权、股权等奖励制度,提升区域创新人才集聚力和创造力。

(作者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