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
返回首页>>成果发布

王云飞:魏晋言意之辨背景下的欧阳建《言尽意论》

2021-09-07 10: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欧阳建(268—300),西晋时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人,作有《言尽意论》。此文虽然只有短短两三百字,却涉及魏晋学术的重大问题——言意之辨。深入理解魏晋言意之辨,对理解欧阳建《言尽意论》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中的很多人名都大有深意,欧阳建《言尽意论》中的人名也颇值得玩味。《言尽意论》以雷同君子和违众先生的对话展开论述,单从雷同君子和违众先生这两个称呼就已经可以看出当时社会言不尽意和言尽意的流行状况。当时之世,言不尽意盛行,《言尽意论》称持此观点者为雷同君子。言不尽意大行其道之时,持言尽意者为少数,因此《言尽意论》称之为违众先生。欧阳建《言尽意论》借违众先生之口,表达了言尽意观点。
 《言尽意论》属于魏晋南北朝盛极一时的骈体文,所谓骈”,是两马并驾齐驱的意思,骈体文讲究对仗、言语齐整、善于用典、朗朗上口。骈体文字字雕琢、华丽整齐的特点和散文形成鲜明对比。《言尽意论》“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的思想来自《论语》,《论语》中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言尽意论》骈偶对仗中可以划分出两条线:一是物有形,亦有名,但名无施以物。形不待名而方圆已著。名之于物,无施者也。物定于彼,非言不辩。名不辨物,则鉴识不显。鉴识显而名品殊。非物有自然之名。欲辩其实,则殊其名。名逐物而迁。二是言之于理,无为者也。理得于心,非言不畅。言不畅志,则无以相接。言称接则情志畅。非理有必定之称。欲宣其志,则立其称。言因理而变。由这两条线得出结论:言和理犹如形和影,形影不可分为二,言和理也不可分为二,言和理不可分,则言能尽意。
 以上是单纯从字面意思来看《言尽意论》的主要内容,要深入透彻理解欧阳建《言尽意论》,必须深入理解整个魏晋言意之辩的大背景,否则,就如同管中窥豹,不见方外。一个时代新的哲学理论和体系的出现,需要借助于新的方法论。魏晋玄学的出现和兴盛借助了言意之辨的方法论。魏晋言意之辩有三种代表性观点:荀粲“言不尽意”、王弼“得意忘言”、欧阳建“言尽意”。
 荀粲(210—238)是三国曹魏时期玄学家,主张言不尽意。荀粲云:“盖理之微者,非物象之所举也。今称立象以尽意,此非通于意外者也;系辞焉以尽言,此非言乎系表者也。斯则象外之意,系表之言,固蕴而不出矣。”(《荀彧传》注引何劭《荀粲传》,《魏志》卷十)儒家经典文字所传达的言论非圣人之言的全部,而只是圣人之言的一部分。荀粲还曾云“六籍虽存,固圣人之糠秕”,明确表达了对儒家经典的蔑视。
 三国曹魏王弼(226—249)是正始时期玄学家,对玄学有开创之功,言意之辩是王弼最为知名的理论之一,借用得意忘言的理论,王弼成功将儒道结合,玄风因之大畅。王弼认为象以尽意,言以明象,因此可以由言以观象,由象以观意。关于得意忘言,王弼《周易略例·明象》云:“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伪,而画可忘也。”正是因为言不尽意,所以儒家经典之言的背后可以有道家之意,这就为儒道结合找到了方法和途径,故玄学解经不执着文句、简要清通,与汉儒解经有着迥然不同的思路和风格。
 中国传统学术的立足点是为现实政治和个体人生寻找终极根据。言尽意、言不尽意、得意忘言,持论不同,意味着对儒释道学术、政治分化、人生实践的不同主张。
 从学术来看,东汉末年,儒家经典立言、垂教、训俗之功大大减弱,经学深陷于繁复的文字训诂,伪仁、伪孝频频出现,儒家思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道家思想逐渐登上历史舞台,儒道结合的产物玄学势如破竹、所向披靡,而玄学之所以盛行,在于运用了新的方法论——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之后,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也逐渐成为佛教注经的方法,玄学佛教化、佛教玄学化交叉发展,佛教终至东晋大盛。
 从政治分化来看,虽然魏晋天下多故,朝代更迭频繁,名士少有全者,但儒家思想一直是皇权统治工具,士家大族虽然几近与皇权共天下,士族的理论武器玄学也大行其道,但儒家思想依旧在儒道结合中,以新的形态蓬勃发展。从言意之辨来看,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是玄学得以成立和发展的方法论,言尽意是维护儒家思想的武器。
 从个人实践来看,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为玄学家的放浪形骸提供了形而上依据。正因为言不重要、言之后的意重要,所以,放浪形骸者可以心中忧患世事、固守道德而不受诟病,且以其真性情而倍受吹捧。今人言魏晋,必言魏晋风度和放达,这种遗落形骸的放达精神,由于嵇康、阮籍等竹林七贤的名人示范效应,后人多有效仿。
 与此不同,欧阳建主张“言尽意论”,因为言尽意,所以圣人之言全部蕴含在儒家经典中,循儒家经典,则可知圣人之意,而不必寻诸他处。言尽意论,以政治为立足点,维护儒家思想,辩证名实、固守礼法、敦尚教化,希望恢复渐渐衰落的传统名教风范,这与魏晋士族崇尚自由玄远心性和放浪形骸完全不同。

(作者系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王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