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象枢(1617—1687),今河北蔚县人,是清初理学名臣,他的理学思想比较有特色的是他对儒学中“夜梦工夫”的重视。在其年谱中,他对自己梦境的关注,从33岁到65岁,跨度三十多年。
对于儒者而言,对梦的重视无疑都是源于孔子梦周公一事,后世儒者遂以梦见孔子为荣。刘勰说他三十岁时,曾梦见自己手执祭祀礼器,跟随孔子南行。梦醒之后欣喜异常,感到莫大荣耀,获得极大鼓励,使其完成不朽之作《文心雕龙》。魏象枢也出现了类似的梦境,他以前从未去过山东,却在42岁时有一次在梦中游览山东孔庙的经历。在梦中他得到了圣贤们的认可和鼓励,后来辞官回乡,特仿照梦中“四贤祠”的样子,设置木主牌位,在家中授经堂祭祀诸贤,“于授经堂中,设先师神位于上,左设四配,依梦中所见位次,题其龛曰‘梦见渊源’。右设宋大儒诸子神位,外则恩师位于东,益友位于西。”(《寒松堂全集》,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697页)早晚颂扬,陈设酒果并作诗文哭祭。犹如舜仰慕尧一样,“坐则见尧于墙,食则睹尧于羹”。魏象枢感慨孔子不梦周公而叹衰,自己虽然“幸而未衰”,但“恐虚生浪死,为孔门罪人”。可见,梦游孔庙成为激励他追随圣贤的巨大动力。
时隔二十多年,在他六十四岁时,又梦见自己作为孔子弟子,追随孔子的情形。“十六日夜,梦孔子为司寇,余执弟子礼相从,醒而记之。”(同上,第716页)与刘勰“夜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的梦境极为相似。说明魏象枢对圣贤的仰慕和向往,念兹在兹几十年,未曾中辍。晚年也如孔子一般有不梦之叹:“精神如醉,髭鬓添霜,不复梦见退谷先生矣。”(同上,第436页)
在魏象枢的世界中,梦从来不是一个虚幻的东西,而是真实的存在。他说:“夫梦,幻境耳。古人常以验学力,况言理言事,有裨身心者,虽幻亦真。”(同上,第411页)在他看来,梦虽然是幻境,但虽幻亦真,古人常以梦来检验学人的修学状况,而且梦中“言理言事”,非常有裨益于身心。他称:“梦中作得主张者,方是真学问,方能临大事不乱,愚尝验之矣。”(同上,第663页)明末高攀龙说,“梦中作得主张者,方是真学问,方能临大事而不乱”(《高子遗书·卷五》),魏象枢用自己的经历验证了这一说法。很多明清理学家相信圣贤之神明会通过梦境启示学人,学人可以借此感通圣人之心,这是“夜梦验工夫”说法的由来,成为理学工夫论的一项内容。人的一生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处于睡梦之中,如果任其流失实在可惜。魏象枢感叹:谁说在睡梦间,修学就要停息呢?
康熙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魏象枢夜梦与一长者讲《易》,两人进行了一番对话。后来他与精通易学的朋友王允升讨论此事,王允升说孔子虽生于周公六百年后,但其精神可以上注于六百年前,可以通过梦寐而沟通,因而才有孔子梦周公。魏象枢进一步总结沟通的方法,“务以持敬为下手工夫,思上即曾孟之传,下明伊洛之学,真积力久,纯一无间,自有梦寐之通,恍惚晤对,此即性地灵觉之神悟也。思之,思之,鬼神通之。或此之谓欤。宜与圣人周公之梦同一精神之感召,似未得以梦说而概忽之也。”(《寒松堂全集》,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412页)这里魏象枢强调的是下手工夫,认为只要有这样的工夫,就能如孔子梦周公一样,与圣贤得以沟通,不能因为是梦境就忽视,而且通过梦境还能检验工夫。
“夜梦验工夫”一说,出自北宋诗人陆游《孤学》一诗:“家贫占力量,夜梦验工夫。”家贫才显出为学付出的努力,夜里梦境可以检验为学工夫之深浅。理学家们强调要把握梦寐之间的内心动向,时时警醒,夜梦工夫可谓慎独工夫的极致。夜梦工夫如何修炼呢?用理学家的术语来表述,就是要从细微处下手,戒慎恐惧,时时警醒,把握好未发已发之状态。魏象枢从“戒慎恐惧”悟得“未发”气象之“静”字工夫,认为其为“人心”“道心”界限以及“人”“禽”之别的大关头。他又不断思索其微言大义,后来正好赶上道教的燕九节,他与诸友在白云观“乞梦”,回来梦见长春真人丘处机告曰:“一念静则恶息,一念动则善生”。魏象枢梦醒时,犹如遭到棒喝一般,冷水浇背,猛然可省,发觉“戒慎恐惧”兼有动静工夫,静则恶息,动则善生。因此,只有“兀坐一室”的静坐工夫是不够的,必须动静结合。这基本就是理学家夜梦工夫修炼的手段。
人类对梦境的研究自古及今一直存在巨大争议,对如何把握夜梦工夫也没有公认的方法,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超个人心理学的产生,提出“清明梦”或“清醒梦”的理论和实践,似乎为梦境的控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手段。清明梦就是在做梦时保持清醒的状态,即在梦里知道自己在做梦,是一种介于清醒和睡眠之间的意识状态。正因为此,人在清明梦中可以做到自己控制梦境。“一旦做梦者觉察到自己其实在做梦,就可能创造较不紧张、更令人满足的梦,甚至在梦中经历内在的成长”(《超越自我之道》,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3年版,第78页)。这与理学家们夜梦工夫所追求的境界几乎是一致的。当然,理学家所追求的夜梦境界内容与进行清明梦修炼人向往的内容肯定是不一样的,但并不妨碍儒者通过修炼清明梦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清明梦的修炼只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它强调在梦中的环境培养自己的觉察,在清明梦中可以与自己投射的对象进行对话,即与梦中的角色对话。在儒者的梦境中经常出现自己与所崇敬的圣贤对话的场景,通过梦境使得儒者得到鼓励,从而动力大增。这实际上就是清明梦的一种状态,不自觉地进行了清明梦的实践。
按照超个人心理学的理论,清明梦并不是人的自省意识的终点,而需要自省意识的进一步演进,走到更平静、更超然的觉察状态,体验到完全没有界限的境界。当然这超出了儒者夜梦工夫所追求的内容,儒者夜梦工夫的宗旨在于慎独,强调在夜梦中也不能放松警惕,力图通过控制梦境提升自身对儒学的体认。
(作者系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