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
返回首页>>成果发布

郝晏荣 | 严复:一个启蒙思想家的实业教育观

2021-08-30 09: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近代史上的严复,是以传播西学的启蒙思想家身份留名于史的,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当时的直隶地方政府任职。作为一个思想家,严复非常关注教育问题,把教育视为实现启蒙与富强目标的主要途径;在教育的范畴之内,严复最看重实业教育,对实业教育给予特别的厚望。

实业教育,是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的专门教育;英语中的实业教育,大致等同于工业教育,不仅不包括农、林、牧、渔,甚至医疗、建筑等也不在其范围。但是在中国,第一,实业教育内容很广,远远超出英语本身的含义,与今天的职业教育内容相仿;第二,实业教育意义重大,它代表着中国近代教育史的开端,也是中国第一次现代化事业的支撑。

晚清中国教育的现代化,是从兴办新式教育开始的。主宰中国政治舞台的洋务派官员认为,欧美列强相对于清王朝的优势,就在船坚炮利。洋务派官僚群体为了迅速学习并赶超列强,开办了很多以列强船坚炮利为学习内容的学校,包括外语、造船、军工、驾驶、护理、电报、电话等;这样的学校,比较著名的有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上海格致书院、天津水师学堂、福州船政学堂、江南矿路学堂等。这类学校有三个特点,其一是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其二是直接服务于国家的军事需要,其三是国家在其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这类学校在当时没有统一名称,人们一般称之为“洋务学堂”,实际上,它们就是现代中国的实业教育或者说职业教育的开端。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是这些教育机构,支撑起晚清的洋务事业。

1867年1月,15岁的严复考取了福州船政学堂驾驶班,因为成绩优异,被保送英国格林尼茨皇家海军学院,毕业后于1880年进入直隶省府治下的天津水师学堂,从洋文总教习到学堂总办,严复的经历,涵盖了这种教育从学到教的全部内容。作为一个深明其中内在的高级官员,严复对晚清的实业教育一直持批评态度。首先,他反对这种教育的指导思想,认为“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中体西用是“以牛为体,以马为用”;其次,他批评这些教育“勉强涂饰,奏报揄扬”,“虎皮羊质,于国事无补毫末”;再次,他认为实业教育等同于速成教育,“师无所为教,弟无所为学,而国家乃徒存学校之名,不复能望学校之效。积习已久,不可骤更”,根本不足以支撑国家富强的基业。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天津水师学堂被联军焚毁,严复从天津逃到上海,从此脱离了他服务二十多年的直隶教育体系。经过此后的一系列磨难与见识,严复对实业教育的看法发生了重大的改变。首先,严复认为,较之于英语世界的定义和习惯,中国的实业教育的内容广泛,“大抵事由学问,施于事功,展用筋力,于以生财成器,前民用而厚民生者,皆可谓之实业”,而与上述所谓实业相关的教育,都在实业教育的范畴之内。所谓实业教育根本上说就是今天的职业教育。那么,实业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严复的回答是“不欲其仅成读书人而已”,实业教育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成为能做实事的人,能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人。严复认为,“往日教育笃古,实业教育法今;往日教育求逸,实业教育习劳;往日教育成分利之人才,实业教育充生利之民力”。这就是实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也是实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其次,严复认为,实业教育在今日中国的意义重大,“当知此学为中国现今最急之务”,“中国今日自救之术,固当以实业教育为最急之务。何则?惟此乃有救贫之实功,而国之利源,乃有以日开,而人人有自食其力之能事”。在严复心目中,实业教育不仅能够提供国家急需的军事、科技、实业人才,还能够改变中国人一直崇尚的读书做官论的观念,“盖吾国旧俗,本谓舍士无学。士者所以治人,养于人,劳其心而不劳其力者也。乃今实业教育,所栽培成就之人才,则能养人,有学问,而心力兼劳者也”。

严复对实业教育的重视,不仅由于时代的需要,同时起因于他对中国传统教育一个根深蒂固的错误理念的把握。他认为,“今日学校官制之大弊,实生于可坐言即可起行之一念耳,以坐言起行合为一事,而责以人人能之”。中国传统哲学讲究知行合一,但在教育上,却把知当作行,认为学到了性命伦理的知识,就掌握了为人、做官、创业的行为指南。结果培养出来的人才都是只长于言谈,不善于做事,颜元批评其为“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于国于民毫无实际价值。据此,严复认为,中国要大力发展以农工商各业为主的实业教育,使“农工商各业之中,莫不有专门之学”。进一步,严复提出这样一个观念:一国之中,“农工商之学人,多于入仕之学人,则国治;农工商之学人,少于入仕之学人,则国不治”。由对实业教育的重视,发展到对实业本身的重视;由对实业人才的培养,发展到国家治理与强盛新观念的体认,这是严复实业教育思想的一大特色。

(本文系河北省社科规划课题“严复的改革学研究”(HB18ZX010)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