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
返回首页>>成果发布

张齐超: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2021-08-26 09: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公共服务保障是国家治理的基本职责,世界各个国家越来越重视公共服务,把做好公共服务作为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志。在我国特别是基层公共服务相对薄弱的背景下,增强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国家新近实施的第十四个五年规划高度重视公共服务保障,并提出向基层延伸、向薄弱地区倾斜,确定了公共服务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公共服务保障是政府重要职责

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和改善民生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石。在推动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过程中,政府作用的发挥决定了社会治理效能的高低,而政府作用的发挥主要通过构筑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并保障其良好运行。保障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提高民生福祉,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将有力促进解决社会矛盾、保障社会良性发展,为实现良好社会治理效能提供基本保障。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基,基层公共服务又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体现,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对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必要丰富完善基层公共服务的内容,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到基层,推进服务项目落地转化,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构建更加便捷、更加精准、更加高效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更好地服务基层广大人民群众,满足基层群众美好生活需求。

基层公共服务短板透析

经过多年持续投入,基层公共服务逐步健全和完善。但基层公共服务的充分性和平衡性仍存在不少短板,主要表现为:基层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不足,养老、教育、卫生等领域呈现普通服务资源“相对过剩”和优质服务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均衡性和精准性尚待提升,普通村庄、边远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标准较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背景下的公共服务资源再配置较滞后;基层公共服务的质量和便捷性有待提高,随着公共服务项目大幅增加,基层服务人员队伍数量和专业化程度并没有相应增加,一些地区存在“有设施、无运营或低效运营”现象。

基层公共服务短板主要由三个因素造成。一是基层公共服务财政投入不足。就整体而言,我国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仍然不高,总量不足带来基层投入偏少,且财政转移支付经过中间环节才抵达基层,基层缺乏足够财力提供优良公共服务。二是基层组织服务性建设不足。基层组织是公共服务传递的重要力量,但基层承担的上级待办工作、行政考核任务繁重,基层工作的服务性不足。基层人力队伍的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仍不健全,在相当程度上造成优秀人才下沉难、易流失,阻碍基层公共服务专业化队伍的形成。三是公共服务配套政策落实有难度。一些配套支持政策的系统性不足导致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缓慢和管理效能低下。不少地方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编制迟缓、标准化体系不健全,在相当程度上造成公共服务设施选地难、建设水平不合标准。一些税收、土地优惠政策在设计及执行中存在互为前置的情况,造成社会资本不容易进入公共服务领域。

探索基层公共服务保障新方略

完善公共服务财政保障机制。财政是公共服务的基础保障,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就需要完善财政投入基层机制,引导更多财政资金投入基层公共服务领域。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公共服务的事权和财政支出责任,实现事权财权统一,提高省级政府财政统筹力度,实现均衡省域内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加大对经济落后地区、县乡政府的财政支付转移规模,提高基层政府财政支撑公共服务的财力。中央财政直达机制在保障基层运转和基层基本民生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应及时认真总结经验,探索形成常态化财政直达机制,扩大中央财政直达覆盖范围。顺应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形势,财政转移支付分配方案应增加常住人口的权重,建立财政转移支付规模与常住人口规模挂钩机制,保障基层有能力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

加快服务为本的基层体制革新。理顺上级政府与基层政府、基层社区关系,以服务为本的理念扭转行政主导的基层工作导向,推动基层行政任务减负、推动更多公共服务权限下沉,提高基层政府公共服务的主动性和回应性,依据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意愿反馈提高公共服务精准性和有效性。以乡镇和社区为重点,完善基层人员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社会保障等激励政策,确保基层能够吸引和留住公共服务人才。提升基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规模和能力,撬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供给,以更多元化更专业化的服务提升基层政府公共服务效能。

构建更加系统性的公共服务支撑政策。加快各级政府特别是市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规划编制,并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切实保障公共服务建设用地,以此合理布局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系统梳理支撑公共服务体系的优惠政策,根据新形势需要增加优惠政策内容和优惠力度,清除互为前置的限制条件,增强政策协同衔接和操作性。健全公共服务保障标准体系,整合公共服务各领域的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形成标准体系集合,以完整的标准化体系推动公共服务发展。

(作者系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 张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