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不断丰富和创新宣讲方式,是讲好红色故事的内在要求。讲好红色故事要充分利用生动的语言和故事,活化讲解员宣讲;要充分利用电影、舞台剧等艺术手段,不断丰富文艺宣传;要充分利用红色旅游资源,做好融合文章,做强红色旅游宣讲。
增强生动性 活化讲解员宣讲
讲解员宣讲是讲好红色故事最重要、最基本的方式,应通过生动鲜活的故事、喜闻乐见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让讲解员宣讲“活”起来、“动”起来。
深挖“讲什么”,让讲解鲜活可感。“半条被子”的故事震撼世人,让我们意识到:一个好的故事,能让宣讲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也让听众感到更深刻、更形象。讲好红色故事,就是要深入挖掘历史资料,全面解读历史事件、英雄人物背后的细节和感人事迹,不断丰富“红色故事库”,让抽象的革命精神和理想信念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讲好红色故事,要尊重历史、尊重英雄,不能故弄玄虚,把史实虚化,把人物神化、低俗化。
创新“怎么讲”,不断丰富宣讲方式。讲好红色故事应尽量将党史理论知识以生动活泼和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阐释出来,让群众“有兴趣、听得懂、记得住、传得开”。讲好红色故事应充分运用地方特色文化,如通过地方戏剧、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进行宣讲,让宣讲“活”起来、“动”起来,做到寓教于乐。讲好红色故事应充分利用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不断丰富线上学习内容,推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让红色故事“飞入寻常百姓家”。
分析“讲给谁”,进行分众化宣讲。不同的宣讲对象,理解能力不同,需求也不同,讲好红色故事应对宣讲对象做好区分,有的放矢,避免“一稿走天下”。党员干部类主体了解新理论新政策的积极性高,他们需要的是对红色精神的深度解读和系统讲解;农村普通群众类主体文化水平还不高,接受的红色教育较为零散,他们需要的是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和方式进行宣讲;中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更需要生动鲜活的英雄人物故事。
加大创新力度 丰富文艺宣讲
文艺宣讲是讲好红色故事最广泛、最深远的方式,一部集创新性、思想性和欣赏性于一体的优秀红色文艺作品,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将红色精神广泛传播。
不断丰富红色故事文艺宣讲方式。《地道战》《小兵张嘎》《我和我的祖国》等一部部优秀红色电影,以情动人、直击人心;《浏阳河》《歌唱二小放牛郎》《十送红军》等一首首经典红歌,娓娓动听、永世传唱。广泛利用电影、电视剧、歌曲、舞台剧等文艺形式,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动人的情节,塑造出一个个经典英雄人物和历史事件。积极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充分运用小品、相声、地方戏、三句半、说唱、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引导人们崇尚英雄、传承红色基因。
推动红色文艺作品高质量发展。统筹宣传、文旅、文联等多部门力量,优化红色文艺创作顶层设计,建立红色文艺精品创作的组织、遴选、跟踪和扶持机制,发挥文化企业和广大文艺工作者的骨干作用,深入开展红色主题文艺创作,推动红色文艺精品创作。在整合各类文艺类基金和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各级政府部门可设立红色文艺精品创作扶持奖励资金,加大对优秀红色文艺作品创作、推广、评论等的资金支持。建立国家红色文艺人才库,发挥红色文艺名家作用,通过支持创办工作室、重大项目委托等方式,大力培养一批红色文艺拔尖人才。
做好融合文章 做强红色旅游宣讲
红色旅游是讲好红色故事的最佳方式之一,做好融合文章,将好的红色故事融入红色旅游开发,不仅能提升红色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还能更好地发挥红色旅游的“寓教于乐”功能。
着力推进产品融合,将红色故事融入旅游产品开发。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原则,在红色旅游景区充分利用现代声光电技术、VR虚拟展馆、大型触控屏展示等现代科技手段,对红色故事进行全景模拟和互动式展示,让“听故事”变成“体验故事”。充分利用舞台剧和地方民俗表演等演艺手段,将红色故事融入旅游演艺产品开发,让“听故事”变成“欣赏故事”。充分策划以红色故事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如“当一天八路军”“我是小兵张嘎”“红歌接唱”等,将红色故事融入旅游项目策划,让游客在“沉浸式参与”中感悟革命精神,让“听故事”变成“参与故事”。
着力推进服务融合,将红色故事融入旅游服务。支持在旅游集散中心、游客服务中心、房车营地等旅游公共服务场所融入红色文化展示功能,把旅游公共服务场所打造成展示红色文化、体验红色故事的重要窗口。支持在红色旅游景区提供红色文创产品,产品不仅要注重外形设计,更要挖掘背后的红色文化内涵,不仅要注重地方特色,更要揭示背后的革命故事,实现“借物说史”,传承红色基因。
(作者系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 陈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