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民素质教育的大力实施以及国内旅游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红色旅游的研学功能得到深入挖掘,衍生出具有教育意义的红色研学旅游。相较于红色研学旅行,红色研学旅游突破了中小学生受众局限,成为面向大众群体开展红色教育、传播红色文化的全民性教育新业态。新时期开展红色研学旅游,是爱国主义政治教科书的生动活化,是乡村振兴与革命老区转型的助推器,是对内助推文化自信、对外进行文化传播的新引擎。因此,红色研学旅游已成为国家维护政治稳定、助推经济发展、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抓手,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伟大的时代工程。
教旅融合 探索创新发展有效路径
创新研学理念,突出红色教育功能。转变研学旅游理念,提高政治站位,将红色教育功能置于红色研学旅游首位。红色研学旅游的本质是教育旅游,要将爱国教育作为根本目标,重塑公众对红色研学旅游的认知,强化红色研学旅游的教育实践功能。注重教旅融合,解决红色研学产品教育属性欠缺问题,让红色教育真正融入旅游过程中去;加强教育理念渗透,发挥互动体验“寓教于游”的优势,突破传统参观游览中“重游轻学”的瓶颈,充分展现红色研学产品的教育属性。
创新发展模式,构建劳动实践体系。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构建动态化劳动实践体系与差异化红色研学课程体系。红色研学旅游强调“游学一体,知行合一”,应以爱国主义为引领,以实践体验为驱动,构筑“游、学、体、研、悟”一体的劳动实践体系,提高体验品质,让研学过程由静态化游览学习向动态化实践体悟转型。研学课程设置要打破受众局限,密切结合不同群体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阶段需求开发相应的课程体系,通过全程参与、亲身调研、互动交流,引导游客学有所思、思有所悟。
创新产品开发,推进市场多元融合。立足本土红色资源,挖掘红色内涵,通过产业融合与跨界联动创新红色研学旅游产品类型。通过“挖掘—整合—提升—拓展”的路径,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广泛整合红色资源,高度提炼红色精品,打造优质红色品牌;助推研学产品与绿色生态、文史古迹、信息科技、乡土乡情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开发“红色+”研学产品,丰富红色研学旅游业态,构建契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体系;建立跨区域发展机制,成立“红色研学联盟”,实现优秀研学导师队伍共建共享,精品研学方案共谋共策。
科技引领 推动品牌建设提质升级
强化数字建设,提升研学服务效能。发挥高新技术优势,强化数字赋能,将科技新手段作为推动红色研学旅游提质升级的重要力量。善于使用AR、VR、MR等技术还原红色人物形象、再现红色故事情景,通过创造交互式场景,提升研学群体的沉浸式体验,强化研学效果,增强游客的心理认同感;积极创建智慧红色研学旅游线上平台,使其成为实现红色研学旅游资源整合与培植旅游精品的重要阵地以及记录研学群体游前、游中、游后即时数据的主要渠道。
优化推广方式,助力特色品牌建设。优化营销方式,拓宽推广引流渠道,实现线上推广与线下推介共同发力,助推红色研学旅游品牌打造。要紧紧把握新媒体时代的特点,主动运用融媒体思维,依托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以及传统媒体、线下推介会等宣传形式,围绕红色旅游资源特色,立足研学教育功能,打造全方位的宣传矩阵,通过加强创意策划与创作,重塑红色文化教育,推动红色研学旅游特色品牌建设。
多策并举 构筑优质发展保障机制
发挥政府导向作用,强化资源整合“稳方向”。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理顺管理体制,弥补职能缺位,积极统筹整合区域红色研学旅游资源,精准主题定位,塑造鲜明形象,使政府成为红色研学旅游品牌建设的引导者;通过建立常态化联席管理制度,制定契合度更高、执行力更强的专项政策,统筹管理本土红色研学旅游发展,使政府成为推进红色研学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者。
拓展资金投融渠道,引进社会资本“增活力”。转变投融资方式,增强市场活力,吸纳社会资本持续撬动红色研学旅游产业发展。以政府财政资金为引导,以多元化的投入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增加投融资强度,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与消费市场的主观能动性。借助资本市场的活力充分挖掘红色研学旅游资源的教育内涵、提升红色研学旅游产品的经济密度,以社会资本的高效性、多元性打破红色研学旅游发展中普遍面临的资本瓶颈,实现社会资本与红色研学旅游资源、市场需求、产业发展的精准对接。
实施人才培养计划,保证研学实效“提质量”。加强人才培养,注重队伍建设,以专业人才保障红色研学旅游的教育效果。逐步完善红色研学旅游人才培养制度,严格红色研学人才培养标准,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擅长专业红色研学指导的复合型人才,全过程、全方位向研学对象诠释红色精神内涵、传递红色教育理想,使其发挥专业优势,做红色教育的引导者、红色精神的传递者、红色研学成绩的考核者、红色研学效果的保障者。
(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十四五时期河北省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20200302008)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 史广峰 王春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