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
返回首页>>成果发布

吴景双:牢牢把握党的历史的人民性特征

2021-07-16 01: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牢牢把握党的历史的人民性特征,对于我们树立正确党史观,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更好地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百年党史是一部党主张的人民哲学史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世界的关系本质上是以实践为中介载体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从而在世界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进行了全新解释,构筑了彻底的、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彻底的生机勃勃的科学,就在于它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真正找到了哲学的生命载体和实现途径;而人民群众之所以心甘情愿被这一哲学理论所掌握并将其作为自己的精神武器,就在于它的彻底性。正像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所说的,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能消灭自己。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劳动人民而生,劳动人民因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荣。正是有了这一全新的哲学体系,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才有机会成为一个社会公理,这一公理通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生动具体地诠释着,成为劳动人民获得解放的神圣经典。

近代中国的觉醒,说到底是人民大众哲学观念的觉醒。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开天辟地、翻天覆地、改天换地和惊天动地的伟大实践。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要求全党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作“看家本领”。

百年党史是一部党主导的人民政治史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和根本问题,主张真正的国家应当是一种新的“人民的国家”,在这种国家里,人民直接参加国家事务的管理。一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就是一部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工人阶级的政治斗争史和政治建设史。

建立劳动人民的政治制度,维护和保障劳动人民的利益,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也是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追求。1921年党的第一个纲领明确规定,“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并承认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1922年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就明确提出“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政治纲领。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全面确立。党在不同时期的政治建设,都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为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抗争的政治历史。

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主导的人民政治建设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用“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直白表达,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与人民群众的内在联系,揭示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与人民群众的本质关系,为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国共产党历史就是一部党主导的人民政治史,作出了生动而具体的注解。

百年党史是一部党领导下的人民实践史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的主要力量。正如恩格斯所说:“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之所以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就在于找到了社会变迁的终极原因和主要力量,指明了工人阶级解放的条件和一般进程,阐明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工人阶级的解放,最终要通过自己来实现。

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之日起,就把唤醒民众、组织工农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在民主革命时期,党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明确了领导人民的两大历史性任务和革命的主要力量。新中国成立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中国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雷锋精神、铁人精神、大寨精神、焦裕禄精神、抗震精神等都是人民伟大实践的光辉写照。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大大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

一百年来,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和人民能够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保证。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立场,党的事业是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全党奋斗的目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说到底要通过党领导人民群众的生动具体实践完成。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作者系河北省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