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在社会治理实践探索中,要用好群众路线这一法宝,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坚持社会治理依靠人民
人民群众是社会治理的实践主体。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在社会治理领域的重要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在我国社会治理结构体系中,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政府、社会、公众协同参与。践行群众路线,就是要在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以群众力量推动社会治理,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以群众实践促进社会治理。
一是进一步培育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一方面,加强社会治理相关方面知识培训,提高人民群众社会治理方面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政府要创新工作方式,转变宣传思维,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人民群众传达相关信息。同时,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并非一日之功,要把社会治理的理念、社会治理的方式方法融入基层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让人民群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社会治理的熏陶,形成人民群众参与的内生动力,逐渐转化为参与意识。
二是畅通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工作的渠道。要完善信息公开机制,及时、准确、完整地公开关系民生的诸方面信息,探索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信息公开方式,增加信息公开的覆盖面。要搭建智能化社会治理参与平台。发挥电子政务平台优势,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充分拓展人民群众参与渠道,提升人民群众在治理中的话语权。要善于在不同意见中求同、在不同利益诉求中权衡,把共建共治共享的同心圆画大。
三是完善人民群众权益维护机制。要保证和完善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着眼于完善信访制度,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信息化、科学化,推行领导干部特别是市县领导干部下基层大接访制度。要保证和完善人民群众的利益决策机制,探索能保障各方主体的利益都得到“有效实现”的机制和方法,实现利益决策的合情、合理、合法。要保证和完善利益矛盾调解工作,积极探索多方治理的调解平台,探索创造更多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就地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途径和办法,实现预防化解工作常态化、长效化。
坚持社会治理为了人民
人民群众是社会治理的价值主体。践行群众路线、坚持社会治理为了人民,就是要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时刻牢记群众利益,坚持从群众最关心的具体问题抓起,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一是稳就业,惠民生。要贯彻落实“六稳”“六保”工作任务和要求,深入探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平台和载体,更大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加强社会保障力度,严格落实各类人员的养老金制度,做好因公殉职人员抚恤,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扩大低保保障范围。
二是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继续加强公共卫生体系改革,不断补齐短板,加大公共卫生体系优化配置和组合,加大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培养和建设,将防疫和抗疫有效结合。继续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探索“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实现模式,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分级诊疗工作的落实。
三是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有序组织和保障各类教育相关工作稳步推进。稳定教育投入,优化投入结构,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让教育资源惠及所有家庭和孩子。
四是加大社会群体心理辅导,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探索实现对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摸底,对有心理问题的群众进行专业性的辅导。
坚持社会治理效能由人民评价
人民群众是社会治理效能的感知者、评判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当前,受传统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部分地方政府的社会治理理念还未真正“转型”,主要表现为不能弄清“治理”与“管理”的区别,认为社会治理的主体是政府,社会治理的对象是人民群众,这一逻辑导致政府工作的评判标准和主体依然是主管部门,人民群众仍然未能成为社会治理效能的真正评价主体,这一现象亟须社会治理效能评价理念和方式的创新。
一是树立社会治理效能人民评价的理念。要探索在党的领导前提下,通过政府引导、舆论监督等方式将人民评价的理念贯穿于社会治理众多子系统中。
二是建立和完善社会治理效能人民评价的体制机制。要总结各地社会治理效能人民评价的积极探索取得的成绩,将成熟的经验做法进行推广和复制,进而升华为法律、制度、机制。
三是创新社会治理效能评价机制方法和手段。应积极发挥法治保障作用、德治引领作用、科技支撑作用,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推进社会治理评价,善于将社会治理效能评价理念融入行业章程规范、生活礼俗的教化等,善于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与社会治理效能评价结合起来,为人民群众评价提供有效的工具支撑。
(作者系河北省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