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表明,实事求是是党带领人民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实事求是的本质内涵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是指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是我们去研究,在探寻规律的过程中,通过主体实践谋求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这就坚持了主客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来思考、研究、解决问题,尊重事实,按规律办事,就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基本原则立场,坚持了理论与实践、主体与客体、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
实事求是原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它同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相辅相成、在本质要求上完全统一的”。从毛泽东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主体力量的高度自觉。
党的百年奋斗史,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中国实际问题,并通过研究中国问题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它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和灵魂”,“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实事求是原则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识论、辩证法、人民主体思想的有机统一,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在相一致。
实事求是的历史价值
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就是一部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演进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靠实事求是起家和兴旺发展起来的。”
在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唯书、不唯上,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来把握我们的革命性质,勇担救亡图存、反帝反封建的重任,从中国革命实践的要求出发,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不断同错误思想进行坚决的斗争,推动中国革命走向最终胜利。这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展基础和实践依据,为革命成功提供了强大思想支撑。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曾走过弯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和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基本国情,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党的基本路线,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实事求是中进行思想再解放,顺应时代,引领潮头,大胆创新,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实事求是的实践要求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断提高实事求是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将实事求是贯穿于工作和生活之中,内化为主体的价值观,成为一种行动的自觉,进而转化为能动的实践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敢不敢坚持实事求是,考验着我们的政治立场,考验着我们的道德品质,始终是领导干部党性纯不纯、强不强的一个重要体现”。而破解实际工作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法宝”就是坚持实事求是。
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直面信息时代、全球化时代的新挑战,脚踏实地,认真开展调查研究,虚心拜人民为师,问需于民、问政于民、问计于民,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把握理论的精神实质,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从具体的实际出发制定政策和方案。要坚持问题导向,拓宽视野看世界、看中国,看历史、看未来,从而找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主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科学分析问题、深入研究问题,弄清问题性质、找到症结所在,发现倾向性、苗头性、潜在性问题,坚决及时纠正,防患于未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作者系河北省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覃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