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地处华北北部,地缘位置突出,战略意义重大,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日本侵略者垂涎华北已久,庚子之后既已驻屯天津。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之后一直觊觎华北,伺机侵略。河北军民在热河、长城沿线英勇抗击进犯日军。1935年,日本又炮制华北事变,妄图以华北为其战略缓冲地带。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炮轰宛平城,国民党第29军奋起抵抗,拉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并开赴华北抗日前线,投入到救亡图存的伟大征程中。在抗日战争这场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斗争中,中国共产党深入敌后,先后领导和创建了19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其中坐落于河北的就有4个。以晋察冀为代表的抗日根据地在河北这块英雄的土地上不仅打开了抗战的新局面,成为华北敌后抗战的堡垒和主战场,而且进行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实践探索,播撒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种子。
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的首创之功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洛川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提出未来红军的战略任务是创建根据地,钳制和消灭敌人,配合友军作战。同时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以及在有利条件下消灭敌人兵团和在平原发展游击战争。洛川会议的召开,为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明确了方向。1937年10月,八路军第115师五台山分兵后,政委聂荣臻率第115师一部,以五台山和阜平为中心,创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1938年初,吕正操和孟庆山在冀中平原地区领导和开创了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晋察冀和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创建的第一个山地和平原抗日根据地,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敌后的山区和平原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提供了参考范式,积累了实践经验,也使得毛泽东有关根据地和敌后抗战的理论在河北得以实践和推广。
在河北大地上,无论是太行山区,还是冀中、冀南平原,抑或白洋淀的青纱帐里,都活跃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河北军民在根据地创造性地实践了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交通破袭战、水上游击战等游击战术,使日军深陷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河北游击战争像一把尖刀插入华北侵华日军的心脏,成为敌后抗战的坚强堡垒。
塑造新民主主义社会雏形的模范之地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战争兼具抗日和民主双重性质,所以,抗战既是救亡图存的民族解放运动,更是“改造一个旧社会,创造一个新社会”的伟大实践。抗日战争时期,河北各抗日根据地较早地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进行了探索实践,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政权建设是根据地建设的首要问题,在党的领导下,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最早创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并在健全抗日根据地政权的组织机构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晋察冀根据地普遍施行的民主选举、“三三制”政策,有效地巩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激发了最广大社会阶层的抗日热情。经济上,以晋察冀根据地为代表的河北各抗日根据地开展了大规模的减租减息运动,废除苛捐杂税,实行合理负担,调动了广大农民抗战和生产的积极性。创建边区银行和发行边币等举措,则建立和完善了根据地的财政经济体制,为坚持敌后持久抗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奠定了各根据地自力更生、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文化上,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的根据地领导和创办了新闻出版事业,《晋察冀日报》《新华日报(华北版)》《战线》《新长城》等报纸和杂志成为舆论战线的利器。广泛开展的干部教育和群众教育,既培养了各级干部和人才,也破除了几千年来禁锢劳动人民身心的文化枷锁。文艺工作者与群众性文艺活动相结合,涌现出大量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国共产党在河北各根据地领导的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变革,成功地改造了旧社会,创造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雏形,使晋察冀成为“模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
筑就抗战走向胜利的坚强堡垒
河北的抗日根据地是华北敌后抗战的中流砥柱。各抗日根据地牵制、抗击和消灭了大量日伪军,仅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就牵制和抗击了三分之一以上的华北日军和二分之一的伪军。河北独特的地缘优势还能使其与山东、山西、河南以及东北等地的抗日武装力量相配合,对华北的侵华日军形成包围之势,令其深陷战争泥潭,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为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独特贡献。而且,河北各抗日根据地对日军的牵制使其无力抽身南进和北上,有力地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逐步走向最后的胜利。
河北各抗日根据地为中国共产党实践新民主主义制度,缔造新中国的雏形积累了丰富的建政经验。1940年,彭真同志在制定和颁布《关于晋察冀边区目前施政纲领》时曾宣布要使晋察冀边区“不但成为模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而且成为新民主主义的即三民主义的政治经济建设的模范,亦成为建国的模范”。历史的事实证明,以晋察冀根据地为代表的河北抗日根据地,出色地实践了毛泽东和党中央有关新民主主义的理论,根据地的各项建设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规模得以蓬勃发展,积蓄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作者系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