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地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河北省自然灾害仍持续不断,成为制约该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党中央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在河北省委、省政府部署指挥下,河北人民与各种自然灾害展开了顽强斗争,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抗旱灾,坚持不懈
干旱是河北省最常见的全省性自然灾害。1949年以后,旱灾时有发生,有的年份甚至十分严重,不仅给农业生产造成灾害,而且使一些城市发生水荒,水资源匮乏越来越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新中国党和政府坚强领导下,河北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克服重重困难,同干旱进行了顽强斗争。1980—1985年,河北省用于抗旱的资金达17.68亿元,新打机井7.98万眼,建扬水站2587处,其他小型水利工程81911处,扩大和改善灌溉面积1058万亩。2019年以来,河北省降水稀少,旱情显现,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一是组织各地密切监视旱情发展变化,适时开展土壤墒情监测,指导各地科学抗旱;二是配合调水处,通过引黄入冀输水工程,为抗旱提供水源;三是加快抗旱应急工程建设,提前下达省级抗旱资金,支持易旱县建设抗旱应急项目、购置抗旱设备。经过河北省上下不懈努力,河北省抗旱斗争取得可喜成果,有的地方旱年不见旱,有的地方大大减轻了受灾程度。
战洪水,斗志顽强
由于受气候、地理以及地形条件的影响,河北省存在着暴雨洪水的潜在威胁,有的年份甚至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党和政府领导河北人民与之展开了顽强斗争。1963年海河流域发生特大洪灾,中央领导到河北省视察,指示抗洪救灾工作应尽可能缩小受淹面积和受淹程度。在党中央、河北省委领导下,河北军民奋力抗洪抢险,最多时出动800多万人,采取了确保千里堤、三洼(东淀、贾口、文安)联合运用和有计划的扒口分洪等措施,使特大洪峰循序入海,确保了天津市及津浦铁路的安全,减轻了洪水灾害程度。1996年到2016年,河北省又出现两次特大暴雨过程,其中2016年水灾波及邯郸、邢台、石家庄三市西部太行山区和唐山、秦皇岛北部燕山山区,为1963年以来范围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洪涝灾害。1996年水灾发生后,中央领导先后到河北视察,慰问受灾群众和奋战在抗洪抢险第一线的军民;河北省委、省政府动员全省人民抗洪救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在2016年抗洪救灾中,河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和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应急联动部署,准确预报、预警,再加上水库有效削减洪峰,使灾害损失如受灾人口、倒塌房屋、农作物受灾面积等,均较1996年有不同程度的减轻。
抗震救灾,彪炳史册
新中国成立以后,河北省曾发生两次强烈地震,即1966年邢台大地震和1976年唐山大地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河北省的抗震救灾工作。1966年邢台地震后,中央领导多次赴灾区视察慰问,对地震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1976年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党中央派出中央慰问团,深入开滦煤矿、唐山钢铁公司等厂矿慰问受灾群众;对唐山大地震启动国家级救灾管理机制,成立各级救灾指挥部,以解放军为主体对口支援,包括搜救幸存者、医治伤病员、解决受灾群众临时吃住问题、恢复供电供水和通信、修复各种交通设施等方面工作。党中央、国务院还高度重视唐山市的恢复重建工作,中央领导先后到唐山视察指导。唐山人在废墟上重建新家园,凭借“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称赞的——“英雄城市再创辉煌”。
防沙治沙,生态建设谱新篇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连续干旱、气候变暖以及大气环流异常,河北省沙尘暴呈逐年增加趋势,防沙治沙、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成为摆在党和政府面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1962年,国家林业部在河北省最北部的围场县建立塞罕坝林场。近60年来,经过塞罕坝三代人艰苦奋斗,在140万亩总经营面积上,成功营造112万亩人工林,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变绿洲的绿色奇迹,在阻沙源、保水源、维护京津生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铸就“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爱岗敬业”的塞罕坝精神,成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的一面旗帜。由于植树造林、防沙治沙和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整体推进,我国北方地区沙尘天气确实得到了明显有效的改善。
总结新中国成立72年来河北人民抗击自然灾害的成功经验,有以下三点:一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生命至上”理念,英明决策,正确领导;二是举国同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三是全省人民发扬拼搏精神,共克时艰。实践证明: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顽强奋斗,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让我们满怀信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昂首阔步,奋勇前进!
(作者系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刘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