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
返回首页>>成果发布

李翠艳 ——从革新到革命: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2021-06-26 10: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自古以来,土地是万物之源,是民生的基础。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中心又是土地问题。对于确立“农村包围城市”革命方略的中国共产党来说,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尤为重要。这是新民主主义政权破壳而出首先面临的问题,也是必须破解的难题。中国共产党在自身发展壮大的每个阶段致力于探索如何变革土地制度,直到抗战胜利后,在全国各解放区发动土地改革运动,才彻底解决了土地问题,颠覆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尝试土地制度的变革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一直关注并致力于解决土地问题,在不同的革命阶段实行不同的土地政策。1927年毛泽东撰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认为“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农民协会领导农民进行减租减息、分配土地等斗争。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海陆丰、湘鄂赣等地领导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1929年制定的《兴国土地法》成为指导土地革命的重要文献。在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拥护下,根据地得以生存和发展。

土地革命是发动农民直接从地主手中夺取土地,往往是通过暴力变革土地占有关系。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局,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削弱而不是消灭封建剥削,起到团结抗战的历史作用。抗战胜利后,1946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推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土地改革初期采取渐进的清算租息的方式,逐步瓦解封建土地关系。到1947年初,解放区约有2/3的村庄实行了土地改革,但依然存在不彻底性。随着战争形势推进,中共中央指示各地进行土地改革检查,务必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获得土地。之后土地改革运动出现偏差,但中央都及时发现并制止,保证了土改的正确方向。土地改革运动在各解放区迅速开展,土地政策由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向“耕者有其田”过渡。

重大会议颁布划时代纲领

为了配合人民军队的战略反攻,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中共中央决定召开一次全国土地会议,研究土地改革运动中的一些问题,彻底解放农村生产力。1947年7月至9月,中共中央工委在河北省建屏县(今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党的全国土地会议。各解放区代表对本地的土地改革情况进行总结汇报,研讨土地改革的政策策略。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内容上,这次土地会议都是中共历史上第一次专门研究土地问题的重要会议,成为彻底解决解放区土地问题的历史转折。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土地法大纲(草案)》。

1947年10月10日正式颁布实施的 《中国土地法大纲》提出彻底平分土地的方针,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明确提出“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成为一部划时代的新民主主义土地革命纲领。各解放区纷纷发动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群众运动,迅速在一亿人口的老区和半老区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美国记者韩丁在长篇纪实文学《翻身》中,把《中国土地法大纲》比作美国的《解放黑奴宣言》,高度肯定了其在土地改革和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解放区土地改革的伟大成就

经过三年解放战争,中共中央领导的解放区数量和人口大幅增长,这与土地改革的成功密不可分。土地改革摧毁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为中国人民取得革命最后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共产党通过领导土地改革,赢得了民心,取得了政权。土地改革巩固了根据地,为根据地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经济条件。经济和政治上的认同和参与,使农民和中国共产党成为一个命运与利益共同体。为保卫胜利果实,农民纷纷参军支前,发展生产,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

土地改革运动给中国乡村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和深远的影响。这次土地改革运动不仅是一次政治、经济运动,而且是一次社会大变革。从经济意义上来说,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完成了乡村社会财富资源的再分配;从政治意义上说,土改不仅改造、重塑了农民的身份和人格,而且改变了传统的乡村统治秩序和权力支配体系;从社会意义上说,乡村社会的思想禁锢被打破,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被提高。

土地改革运动中整党与土改相结合的方式,既保证了土改发展的方向,同时也纯洁了党组织,改进了党的作风,使中国共产党成为更加坚强从而胜任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党。为了保证土地改革运动的顺利进行,经中共中央批准,刘少奇在全国土地会议上提出“整编党的队伍”,部署开展“三查”“三整”为内容的整党运动。1948年2月,中共中央发文推荐平山县的“开门整党”经验,即“经过党的支部,邀集党外群众参加党的会议,共同审查党员及干部”。整党运动不仅保障了土地改革的正确方向,而且为新政权准备了先进的领导力量。

作者系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李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