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
返回首页>>成果发布

王春蕊:以创新筑牢可持续发展根基

2021-05-21 09:10   来源:本站

来源:河北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破解当前全球性问题的‘金钥匙’”。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重要位置。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创新发展思路,以产业增绿、科技增速、资源增值、服务增效、机制增力为着力点,走出一条区域特色创新发展之路,筑牢可持续发展根基。

以产业增绿,做强绿色产业体量,抢抓区域竞争制高点

绿色产业是指采用低能耗、低污染的技术、工艺,实现低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做强绿色产业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关键。一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充分利用荒山、坡地及林地资源,瞄准周边城市中高端消费市场需求,积极发展绿色生态有机农业。通过搭建农产品与高档酒店、大型超市及农贸市场对接平台,畅通绿色有机农产品流通渠道,实现农业生产的基地化、绿色化和品牌化。二是加快工业转型发展。坚持“引优育强”思路,加快绿色技术的研发、创新和推广,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化改造。三是加快推动产业跨界融合。围绕区域产业基础和未来消费新趋势,积极推进文化旅游、绿色食品生产及生物健康、特色装备制造产业等跨界融合,以“文创+工业设计”“文创+农创”“大数据+传统制造”等方式实现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融共生。

以科技增速,壮大市场主体规模,增强经济发展支撑

科技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和有力支撑。要坚持内力和外力相结合,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形成多维度创新源,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破解生态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一是聚焦可持续发展领域重大技术创新,引进和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比如,水源涵养、生态修复等领域,可大力引进国内外一流科技型企业和研发机构,联合开展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生态修复等技术研究,为解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问题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围绕绿色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扶植壮大一批科技型领军企业。支持并鼓励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通信、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级和省级产业技术创新重大专项,力争形成一批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创新产品。三是加快创新平台提质升级,加强与国内外一流产学研机构合作交流,引进或借鉴先进技术、管理经验,提升服务水平。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科技企业组建研发平台,加大国家级和省级产业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的培育力度,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以资源增值,加快制度创新,更好发挥市场作用

加快探索资源资产化、市场化方式路径,推进生态产业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一是探索推广GEP核算和碳币系统。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推广GEP核算,完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探索在环境审计、考核、绿色GDP核算等领域的应用,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产权体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用途管制制度、自然资源保护体系、调查评价确权登记等相衔接,通过健全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强化生态制度供给体系,实现资源向资产的价值转换。二是加快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评估制度,创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生态经济体系的价值实现方式,利用生态优势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利用生态产品发展文化生态旅游、依托绿色技术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利用生态资产聚集社会资本,形成资源—资产—资本—生态相互支撑的良性运行机制。

以服务增效,优化创新生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推动可持续发展,要进一步改善创新生态,激发创新活力,构建智能化公共服务体系。一是运用产业链思维优化创新生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配置资金链,构建“科技+产业+金融”互动机制,完善各环节配套服务功能,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打造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多链协同”的发展生态。二是善于运用科技手段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应用到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事业领域,打造云诊疗、云旅游、云教育、云防控等服务模式,利用新兴科技手段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让广大民众更好地享有现代科技服务成果,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三是树立绿色创新创业理念,积极鼓励大众围绕新技术新业态创新创业,形成全社会创新创业浓厚氛围。

以机制增力,强化多领域协同,形成可持续发展合力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资源、环境等多个领域的系统工程,需要构建多主体、多层面、多部门协同互动机制。参与主体方面,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构建“责任+激励+约束”三位一体生态治理新机制,强化无为问责和有为激励,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和绿色产业建设。政策支持方面,要梳理细化可持续发展领域各项支持政策,形成省、市、县三级政策任务落地清单,强化各级各部门协调联动,破除行业和部门体制机制障碍,在资金拨付、项目支持和人才流动等方面实现“零门槛”对接。城乡互动方面,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充分挖掘农村特色资源,发展绿色产业,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促进城乡融合,增强城乡经济发展活力。

(作者系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