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一直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共同追求,贯穿于党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实践之中。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明确指出,“十四五”期间乃至到2035年,我们仍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着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所以在新时代背景下,为更好践行民本理念,更加准确深入地辨析高质量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及其实践路径,就成了亟待回答的时代命题。
涵盖物质、精神和生活环境三个层面。物质需要的满足是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基础。邓小平同志20世纪80年代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论断,正是抓住了“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性本质,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是美好生活的基础。基于这样的判断,党和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极大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开始了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让群众吃得更健康、穿得更舒适、住得更安心、行得更便捷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着力点。
精神生活的充盈是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前提。人民群众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包含更高层次的文化、情感、审美、理想等内容,是个体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所在。随着物质生活的持续改善,激发和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精神生活需要就显得尤为重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所以我们应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公众美好精神生活提供方向指引。
自然环境美丽和社会公平正义是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居住生活环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幸福感,绿水青山是人民美好生活的福祉所在。另外,人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一个社会的公平正义状况是群众安全感、获得感的重要影响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许多重大举措都旨在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安全,捍卫人民的美好生活。
蕴含着人民性、时代性和系统性三大特征。高质量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最直接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至上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和核心价值取向,高质量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自然就成了党和国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人民是否满意是评价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
高质量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契合新时代的发展特征。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也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所以,高质量满足新时代的“美好生活需要”就意味着人民群众获得更高层次、更高品质、更深意蕴的“富强生活”。同时也必须正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高质量满足还受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
高质量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是涵盖广泛的系统性工程。新时代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容更加丰富,由原来的物质生活领域,拓展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领域,即由“单一型需要”发展到了“复合型需要”,所以对当下美好生活需要的高质量满足必然是“五位一体”的系统性工程。另外,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还具有整体性要求,“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我们追求的是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美好生活。
从宣传引导、改革创新、补齐短板等多角度系统发力。注重观念引领,树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正确认知。通过有针对性的宣传,让人民群众认识到美好生活需要是包括物质、精神、生活环境等多维度的整体需求,所涉及的各个方面都不可偏废。同时还要让群众深刻领会到,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是靠劳动创造实现的,必须摒弃“等靠要”思想,唯有自身的奋斗才是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途径。
坚持改革创新,为高质量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注入强劲动力。通过经济领域的改革创新来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而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实现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通过在民生保障领域的改革创新来不断减轻群众在就医、就学、就业、住房等方面的压力,实质性提升他们的获得感与满意度;通过在生态环保领域的改革创新来确保未来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让公众更畅快地享受自然的美好;通过在精神文化领域的改革创新来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让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盈。
着力补齐短板,确保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高质量成色。其一是重点关注解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体验度偏低的相关领域问题,当前应着力破解“看病难看病贵”“择校热”等直接影响群众获得感的民生领域难题,以及国家社会环境层面的热点问题。其二是重点关注那些美好生活体验度偏低的群体,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导向,凝聚政府和社会各方力量,给予困难群众更大支持,最大限度地改善中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状况,并积极回应他们对于更高品质美好生活的新要求。
(作者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省情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