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随着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推进,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亟须从优化公共文化供给的角度出发,在完善现有供给要素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文化产品内涵,培育多元供给主体,通过新技术手段,为人民群众提供内容丰富、种类多样、品质卓越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优化公共文化供给在新时代具有特殊意义。第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亟须优化公共文化供给。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供需角度来看,人民群众对“精神食粮”的新期待与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不高、低效供给的矛盾逐渐凸显。优化公共文化供给正是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文化新需求,应对、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实现公众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应有之义。第二,优化公共文化供给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必要举措。新时期,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已经逐步从“量的需求”向“质的需求”转化,但文化产品供给品质低、层次低、精品缺乏等问题依然存在,与“质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因而,准确把握新时期人民群众的文化新需求,不断优化公共文化供给,实现文化产品供给内容、方式、效率等与群众需求精准有效弥合,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关键所在。第三,优化公共文化供给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重要手段。当前,公共文化服务层级间、地区间差距依然明显,一些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不完备、文化产品利用率较低,阻碍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提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文化供给营造了便利的技术环境,不仅能实现文化产品内容的智能化挖掘,还能提供灵活的供给方式,为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创造了条件。
优化公共文化供给需从强基础、丰内涵、拓渠道、提效率等层面主动作为。
完善文化服务要素,营造良好供给生态。一是保障经费投入。在现有政府财政支出的基础上,引入社会力量的支持。加大对文化惠民工程和公共文化新媒体的建设投入,包括公共文化宣传网络建设、发展运行、管理的投入等。二是打造文化领军人才。发掘各地具有特色的文化活跃角色,如非遗传承人、戏曲名角,以特色人物带动特色文化供给;从职称评审、福利待遇、学习培训等方面吸引和培育专业人才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三是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诸如网络、场馆、文化活动中心等的建设,搭建无线网络覆盖,配备自助借阅设备、信息屏等数字化设备。四是强化绩效评估和监督管理。组建专业绩效评估小组,把供给产品设施利用率、群众满意度等作为主要考核依据;引入群众参与监督等方式,强化评估和监督力度;建立奖惩机制,对服务效能发挥好的地区给予一定资金奖励等。
丰富文化产品内涵,优化产品内容供给。一是挖掘地区特色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产品实体内涵。尊重群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需求,特别是对农村、民族地区的风俗、历史背景等特色文化产品进行挖掘,不断扩充公共文化产品种类,丰富其实体内涵。二是开发文化产品隐性价值,丰富文化产品思想内涵。部分公共文化产品不仅具有实体特性,还附带一定的隐性价值,即思想价值内涵。开展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表演等,在满足公众娱乐需求的同时,也传递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例如,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李大钊纪念馆等,通过各种实例、照片等向公众传递了爱国主义精神。新时代,优化公共文化供给,不仅要丰富文化产品实体内涵,也要注重对文化产品价值意蕴的宣传,以此增强民族凝聚力,彰显文化自信。
拓宽公共文化供给渠道,打造多元主体供给格局。一是扩大现有公共文化资源的共享范围。我国的公共文化资源潜力巨大,除政府采购配置的文化产品及服务外,还包括诸如公益或半公益性质的大学图书馆、事业单位图书馆、医院资料室甚至企业档案室等公共资源。但此类单位多以服务自身为主,所属资源尚不对外开放。新时代,优化公共文化供给,需纳入此类公益性企事业单位,通过盘活现有资源,打破文化共享壁垒,扩大文化资源共享半径。二是鼓励社会主体参与文化供给,构建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政府可采用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与具有文化服务资质、供给能力强的社会文化组织签订合作协议;还可以鼓励社会文化组织通过资金捐赠、托管文化设施、主办文化项目等形式参与文化供给,从而改善“供不应求”和“供应空白”的状况。
采用高科技手段,提高公共文化供给效率。一是搭建线上文化服务平台。建立动态信息采集分析系统,以区域为单位,分门别类汇总地区内数字文化资源;通过与MOOC(慕课)、影院等功能平台合作,不断丰富平台内容,满足公众对新闻报道、订票预约、远程借阅、课程培训等内容的综合性需求;利用VR技术与各地文化馆、图书馆等的大型展览、娱乐活动相结合,打造虚拟现实展览模块,实现互联网沉浸式体验,满足公众在疫情期间足不出户的文化娱乐需求。二是智能化升级和重塑线下公共文化服务环境。借助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提升线下公共文化供给效率,如研发辅助引导儿童学习游览的讲解型机器人;在有条件的场馆打造智慧文化产品,利用“AI+AR”技术,通过场景再现,推动沉浸式、体验式学习,不断增强群众的文化体验感和获得感。
(作者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省情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