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在当前经济社会稳步发展背景下,要增强人民美好生活预期,确保收入持续增长是先决条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的要求。遵循这一思路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完善劳动性收入增长机制、提高财产性收入可及性、优化弱势群体受赠途径、保障收入分配公平,是改善民生品质、增进人民福祉、提升公众美好生活预期的必要举措。
健全工资稳步增长机制,提升各群体劳动性收入水平。工资是劳动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各群体劳动收入水平、改善生活品质的主要因素。一是健全和严格落实最低工资标准增长制度。已有研究表明,最低工资标准提升对农民工等低收入群体的工资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进一步明确最低工资标准构成,将劳动者个人应缴各项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费用剔除出组成部分,确保最低工资标准每两年至少调整一次的规定落实到位,切实提高低收入群体可支配收入。二是完善职工工资合理增长机制。以工资指导线为参考依据,集体协商为基本方式,行业性、区域性工会为协商主体,同时引入普惠金融为根本保障,即设立劳动工资专项融资缓解中小型民营企业贷款压力,避免企业因外部“开源”困难而不得已选择削减职工劳动工资,进行对内“节流”。三是激活新业态就业人员工资增长新模式。依据业务内容分类出台网络工作平台利润分成机制,突出内容创新性、精神服务性劳动价值,合理调整依附于网络平台的新业态就业人员收入水平。四是完善落实加班补偿机制。在立法层面进一步完善加班认定标准,提高用人单位加班工资成本;出台配套政策,对违反相关劳动法律法规的用人单位予以适当的行政限制和市场限制处罚。以此切实提高劳动报酬比重,让勤于创造、勇于奋斗的广大劳动群众对未来美好生活充满期望。
改革创新、夯实制度基础,助力公众财产性收入稳步增加。财产性收入是居民整体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我国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占比处于偏低水平,并存在城乡居民之间、区域之间和不同收入群体之间财产性收入不平衡的问题。所以着力满足公众资产保值增值需求,多措并举破解阻碍居民财产性收入比重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就成为回应公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选择。一是进一步规范资本市场运行机制,健全股票发行审核制度及定价方式,明确上市公司分红派息、信息披露规则,完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规定,加强监管部门在事前、事中及事后的专业化监督管理,切实维护中小投资者利益。二是推动金融服务改革创新,大力发展城乡普惠金融,重点聚焦理财产品创新,为中低收入人群提供更多更稳健的财产性收入渠道。三是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民财产权利,探索放活宅基地使用权的具体实施路径,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推进集体土地入市流通,使农村居民获得更高比例的土地增值收益。四是提高国民投资能力,做好股票、基金、理财等金融知识普及,注重金融风险意识教育,全方位提高我国居民投资意识与能力,减少理财过程中的非理性行为。
完善慈善事业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弱势群体受赠收入。随着我国社会财富积累与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具有捐赠能力的社会群体产生了以道德力量为主导的高层次精神需求。他们通过对弱势群体进行慈善捐赠,使双方的需求得到共同满足,令双方的生活感受得到同步优化。但当前,我国慈善事业物资利用率不足、应急协调能力弱、资源动员能力有限等现象时有发生,对生活困难群体接受社会捐献资金、改善生活质量产生了一定阻碍。究其根源,是慈善组织监管机制存在疏漏所致,亟须政府完善现有法律对慈善组织设立、信息公开、审计检查、违法追责等内容及落实细则的规定,强化监督和引导,确保捐赠资金切实流向弱势群体;同时通过对慈善参与主体加大税收减免力度,优先给予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加强社会宣传表彰等措施激发慈善资源供给活力。以此提升慈善事业效率,既让弱势群体及时获得关怀与温暖,又以社会道德风尚的提升为精神文明建设增添动力,增强公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预期。
兼顾增收与分配公平,满足公众对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预期。要提升公众美好生活预期,仅局限于个体收入的增长、满足其物质层面需求是不够的,还需在精神层面上满足其社交和尊重需求。当前,调节收入分配除却在初次分配中提高劳动性报酬比重、均衡财产性收入外,优化再分配机制同样是重要抓手。一是进一步改善税收结构,减轻中低收入群体税收负担。稳步推进房产税、遗产税等税种立法落地,扩充奢侈性商品和服务消费税税目;同时降低农业生产资料及生活必需品税率,探索负所得税制度,对有劳动收入但人均收入低于一定水平的家庭单位给予退税补贴。二是缩小社会保障在城乡与不同群体间的待遇差距。拓展生育、就业、职业伤害等保障项目覆盖范围向农村地区延伸,缩小医疗和养老保险在不同群体间的待遇差距。三是推进公共服务资源在城乡和地区间均衡配置。注重发挥财政转移支付作用,加强中央对均衡城乡间、地区间公共服务投入的支持力度。坚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顺应公众对共同富裕生活的美好向往。
(作者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省情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