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自1921年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走过了百年不凡的历程,创造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辉煌伟业。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深切缅怀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纵观他光辉战斗的一生,其最可宝贵的精神品质就是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对民族复兴的使命担当,对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无私奉献。他所展现的精神风范,必将成为我们在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
李大钊的忠诚、担当和奉献精神,体现在他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中,体现在他对救国救民真理的不懈追求中。
李大钊的爱国主义思想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紧密相连,与他不懈探寻救国救民真理紧密相连,也与他的爱国斗争情怀紧密相连。在这个历程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传统而又朴素的家国情怀,逐渐升华为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思想。
1889年10月29日,李大钊生于直隶省(今河北省)乐亭县,自幼饱受私塾教育。1905年考入永平府(今卢龙)中学,接受新式教育。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堂,开始系统接受西学教育,深受西方政治思想影响,接受了“国家”“民族”等西方近代思想观念。在救亡图存这一时代最强音的强烈感召下,李大钊忧国忧民,开始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道路。正如他所说:“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
李大钊中学时期就喜读康梁文字,仰慕谭嗣同,深受改良主义思想影响。1910年他作为学生代表参加请愿活动,要求预备立宪,支持改良,付诸实际行动。辛亥革命胜利后,他欢欣鼓舞,以为中国从此可以建立西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1912年1月,他参加了策划滦州起义的外围组织北方共和会,支持滦州起义。起义失败后不久,他撰写《隐忧篇》,对“党争”“政争”和民不聊生等状况表示十分担忧。1914年初,李大钊赴日本留学。旋即,他发表《厌世心与自觉心》一文,呼吁建立一个可爱国家而爱之。1915年,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和日本秘密签订“二十一条”。李大钊义愤填膺,撰写檄文,立即回国投身反袁斗争。他“益感再造中国之不可缓”,撰写《青春》一文,疾呼创造青春中华,从此放弃了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理想。
就在这时,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来,李大钊对十月革命开辟的社会主义道路产生了极大兴趣。他一边认真研究,一边接连发表《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等文章,在国内掀起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高潮,广泛宣传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此后,李大钊专心致志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孜孜不倦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先后撰写《再论问题与主义》《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著名文章,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拯救中国的“导星”,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根本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至此,李大钊从爱国主义出发,在探索救国救民真理过程中,逐渐由一个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同时,他把朴素的家国情怀升华为无产阶级爱国主义思想,并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伟大斗争。
李大钊的忠诚、担当和奉献精神,体现在他对党的革命事业的鞠躬尽瘁上,体现在他的勇于担当和无私奉献上。
李大钊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后,影响了陈独秀、毛泽东等一大批志同道合的革命同志和青年学生,使他们的世界观发生根本转变,携手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李大钊把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忠诚,转化为对党的革命事业的忠诚,展现出坚守初心的使命担当和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李大钊视“横渠四句”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座右铭,这种来自传统文化精髓的浩然之气和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在李大钊身上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令他身上充满了为使命而担当的磅礴正气。李大钊在青年时代就胸怀大志,1907年夏,他“感于国势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主动放弃免费读师范的机会,选择到得风气之先的天津继续深造,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堂。6年艰苦的学习,费用主要靠夫人“典当挪借”维持。李大钊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随政治知识之日进,而再建中国之志趣亦日益腾高”。
1913年6月毕业后,李大钊仍感学识之不足,在友人资助下赴日本留学,“留东三年,益感再造中国之不可缓”。李大钊认为,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因此,他坚决拒绝趋炎附势,不仅勇于追求真理,还敢于坚持真理,致力于探寻国富民强的道路和救国救民的真理。1917年12月,李大钊进入北京大学并担任图书馆主任,主要是为了更加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李大钊为探寻革命道路而勇于担当,这种不计个人得失和荣辱的精神,正是“一生常耻为身谋”,大义凛然盖九州。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为发展党团组织,发动革命运动,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壮大党的革命事业,李大钊不顾个人安危,在大江南北四处奔波。1927年春,白色恐怖笼罩北京,很多同志劝说李大钊尽快南下避难。他毅然决然地留了下来,担当起继续领导北方革命斗争的重任。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悍然闯入苏联大使馆,逮捕了李大钊等一大批革命同志。4月28日,李大钊等20人被秘密判处绞刑并立即执行,为中国革命献出了一腔热血。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李大钊牺牲后,家庭财产只有一块大洋。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的工资最初是120大洋,不久被聘为教授后,工资为200大洋,加上稿费、演讲等其他收入,月平均收入应该在300大洋左右。李大钊始终未置家产,除了维持简朴的生活外,他的工资收入都用作了党的活动经费。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李大钊每月拿出80大洋作为活动经费。他还不断接济青年学生,导致自己家庭生活困难,蔡元培不得不下令会计科每月扣下50大洋给李大钊夫人赵纫兰维持家用。李大钊如此无私奉献,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正可谓感天地、泣鬼神、风范永存、彪炳青史。
回眸党的百年历史,李大钊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拼搏奉献,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变成了现实,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新时代,以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对历史使命的勇于担当、对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投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新征程中,让“青春中华”变成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美好现实,是我们对李大钊同志最深沉最真诚的纪念。
(作者系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