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自首都北京往东北方向逶迤而上,穿越巍峨的燕山山脉进入河北承德境内,有一个“美丽的高岭”,名叫塞罕坝,郁郁葱葱、四季如画。然而,由于人为垦荒、山火和日本侵略者肆意采伐等原因,这一宋辽时期的“千里松林”,清王朝举办“木兰秋狝”盛典的风水宝地,在新中国成立时已经成为人迹罕至的高原荒漠,常年的风沙严重威胁着京津乃至华北平原的生态安全。1962年以来,三代塞罕坝人听从党的召唤,以坚韧不拔的斗志和永不言败的担当,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茫茫荒原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建成百万亩的世界最大人工林。塞罕坝获得了“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的美誉,成为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
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者的先进事迹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赞誉。中宣部授予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者“时代楷模”荣誉称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塞罕坝机械林场“地球卫士”奖。2017年8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称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号召全党全社会弘扬塞罕坝精神,把伟大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2021年2月25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塞罕坝机械林场等10个集体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夯实思想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坚定的信仰,是造就塞罕坝绿色奇迹的重要精神因素。塞罕坝建设者把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转化为做好实际工作的强大动力。有了这种力量,他们创造出了绿色奇迹。20世纪50年代,沙尘暴频袭北京。1962年2月,国家决定在承德塞罕坝建设机械林场,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为京津构筑生态屏障,为全国绿化积累经验。369位平均年龄不足24岁的创业者响应党的号召,从全国18个省(市)集结塞罕坝,肩负誓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改天换地、再造秀美山川的崇高使命,拉开了林场建设的大幕。
古人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牢记使命,意味着默默无闻、竭诚奉献。一件事往往开始容易,一时记住使命容易,但长期坚持很难。过去的50多年,既是塞罕坝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半个多世纪,也是塞罕坝人铸造绿色奇迹的最美青春岁月。三代塞罕坝建设者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用生命呵护绿色,用心血浇灌大地。他们中有毅然决然离开原工作单位的北京大学农学院林学系毕业生张启恩,有放弃高考、奔赴坝上的“六女”,有一对对在“望海楼”上仅与一部电话、一副望远镜、一个记录本相伴生活的夫妻瞭望员,更有“林场还没有建成,死也要死在坝上”的老书记王尚海……他们坚持不懈地奋斗,把一生奉献给了塞罕坝的绿化事业。国家当年交给塞罕坝的任务,他们铭刻在心、时时不忘,始终坚持使命至上,无怨无悔,无私奉献,不但做到长期坚守,而且献了青春献子孙、代代相传、历久弥坚,最终在这块不毛之地铸造了从“一棵树到一片海”的绿色奇迹,诠释了自己“使命高于生命”的担当。
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铺就成功之路
艰苦创业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秘籍,也是塞罕坝林场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今天的塞罕坝,松涛阵阵,鸟语花香,可多少人知道它过去的荒凉与艰苦?那个时候,塞罕坝自然环境非常恶劣,极端最低气温零下43.3摄氏度,年均气温零度以下,年均积雪7个月,6级以上大风天数年均76天。高寒、大风、沙化、少雨,加之较差的生活和医疗条件,不利于塞罕坝建设者的身体健康,很多人患有胃病、关节炎和风湿、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疾病。
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建设者把艰苦创业当成一种信念来培养,一边筹建,一边生产,不怕失败,不向困难低头,与天斗,战胜风雪干旱自然灾害;与地斗,战胜苗木培护困难;与己斗,战胜孤独寂寞消极情绪,啃窝头、喝雪水、住马架、睡窝棚、钻地窨子,在流沙中植树,在荒漠上建设,先后攻克高寒地区引种、育苗、造林、营林、有害生物防治等诸多技术难关,开创了高寒地区栽植落叶松的成功先例。无论是面对历史罕见的雨凇灾难,经受沉重的干旱打击,或者刚开始连续两年植树失败,还是面对异常艰苦的生活工作环境,塞罕坝人无不书写了艰苦创业的绿色传奇。
随着时代变迁,艰苦创业如今已经不是塞罕坝创业初期那样忍冻挨饿拼体力,而是具有了奋发进取、努力工作的新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者响应党的号召,不自满,不懈怠,不停步,把目光投向石质荒坡地,集中力量打攻坚战,启动攻坚造林工程,在土壤贫瘠、岩石裸露的石质山坡开始二次创业,实现了一次造林、一次成活、一次成林的目标,将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不断推向新的阶段。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
塞罕坝的夏季最美,绿色是塞罕坝夏季的底色。如今,在塞罕坝辽阔的原野上,大地是绿的,山峦是绿的,沟壑是绿的,连溪流河湖都是绿的。一望无垠的绿地毯绵延上百里,像波涛一样高低不平地延伸到无际天涯,那一排排人工林,恰如整齐威武的绿色卫士,毅然肃立,抵挡着北方的风沙,成为坝上高原绿色发展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塞罕坝林场建设的意义,不仅在于将荒山秃岭修复成“华北绿肺”,更在于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引领的发展新路。半个多世纪以来,塞罕坝建设者保护了绿水青山,也收获了金山银山,实现了林场高质量发展。森林旅游引来八方游客,绿化苗木销往全国各地,风力资源变成清洁能源,森林碳汇上市创收。2017年以来,塞罕坝林场完成各类造林5.6万亩,每年产值达145.83亿元。林场打造七星湖湿地公园、塞罕塔等高品位生态旅游文化景区,带动周边乡镇生态旅游发展和周边群众发展手工艺品、采摘、土特产品加工等产业,每年实现收入6亿多元,带动1200余户贫困户、1万余名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美丽中国,是一幅山清水秀人美的如诗画卷,也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之一。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重大战果,美丽中国画卷徐徐展开。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要让美丽中国的愿景变成现实,就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让塞罕坝精神成为继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
(作者系河北省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