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
返回首页>>成果发布

康振海:“北学”的学派与学统

2020-08-25 17:23   来源:本站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编者按:作为地域之学,“北学”所具有的突出特点和价值毋庸置疑。近年来,“北学”引起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为深入开展“北学”研究,成立了“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北学研究院”。本专题文章对“北学”的意涵、特质、学派、学统、代表人物、南北学派,以及不同历史阶段学术传统的融和与流变等内容进行了探讨,旨在进一步推动学界对“北学”的关注与研究。

凡地域之学皆有学派与学统的双重含义,既指一种学术流派,也指一种学术传统。“北学”是历史上形成的地域之学概念,涵义有广狭之别,狭义特指燕赵之学,广义泛指北方之学。“北学”的学派和学统是燕赵文化的内核,是北方文化的根脉和北方精神的源泉。

北学的学派

北朝经学。北学作为学术概念,最早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朝经学,但这里的北朝经学分期与历史上的北朝并不完全重合,而是按照经学史上南北经学双峰对峙的时代划分的,对应历史年代,大致相当于两汉至唐初的经学统一时期为止。这一时期是儒学的经学时代,虽然玄学、佛学盛行,但并没有取代儒学的统治地位。永嘉南渡后,玄学之风吹到了南方,北方政权都把崇儒尊经作为基本国策,经学一直是北学主流。赵翼《廿二史札记·北朝经学》曰:“北朝偏安窃据之国,亦知以经术为重。”以燕赵区域为中心,主流的经学流派有郑玄的《易》《诗》《书》《礼》《论语》《孝经》、服虔的《左氏春秋》、何休的《公羊传》、王肃的《易》、刘献之的《毛诗》《春秋》、熊安生的《礼经》。

夏峰北学。清初是北学的又一高光时刻,清代著名学者全祖望将孙奇逢与李颙、黄宗羲并称“清初三大儒”。孙奇逢被尊为清初北学开山,《清儒学案》说他“气魄独大,北方学者奉为泰山北斗”,钱穆称“夏峰诚不愧当时北学之冠冕”。孙奇逢弟子众多,文献中有明确记载的列名弟子有200多人。他晚年被迫由河北容城移居河南夏峰村,形成了以河北为中心的燕赵夏峰北学,及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州夏峰北学,特点各有不同。

颜李学派。颜元和李塨所开创的颜李学派是北学又一重镇,力倡实学,主张“实文、实行、实体、实用”,力主效法三代、恢复周孔正学。章太炎称颜元“举必循礼,与荀卿相似”,证明了两者相近的学术旨趣。民国以后,颜元学说中的实用精神、勇武任侠精神重新被发掘,徐世昌大力提倡颜元学说以拯救中国,梁启超对颜李学派也极为推崇,称其“以实学代虚学,以动学代静学,以活学代死学”,颜李学派一度成为显学。

北学的学统

“学统”是指一脉相承的学术传统,对于地域之学来说,首先,是由开宗立派的学术宗师授受传承学脉,后学继承发扬之。其次,学统的核心是相近的学术旨趣,即在治学路径、治学方法、学术风尚、学术品质等方面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特质。这些特质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稳定的地域性学术特征。再次,由于中国传统学术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系统,更重要的是一种生命的学问,因而学统又包含了相近的生命意义系统和精神世界。

北学的开山宗师。对于北学学统和学术成就,燕赵学人早有文化自觉。清人王灏编辑《畿辅丛书》收录燕赵历代著述,以荀子为第一人。荀子的客观精神和实用精神,以及重综合、重外王的思想特质,都成为北学的重要特征。孙奇逢《理学宗传》及其弟子魏一鳌辑录的《北学编》,都追溯董仲舒为北学开山。尹会一说,董仲舒“盖孔孟后继承道统之人,匪直北地儒宗也”(《北学编·董仲舒》),认为董仲舒不仅是北学宗师,也是直承孔孟道统之人。据刘向记载,董仲舒曾“作书美孙卿”,说明荀、董有共同思想倾向。作为北学的开创者,他们的学说确立了北学的基本特质和发展方向。

北学的学术旨趣。一般认为,北学的学术旨趣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经世致用。注重经世致用是北学的重要特征,从荀董到颜李无不强调。北学士人不是很重视内圣的作用,而直接在致用上下功夫,因此实用化特点突出。颜元之学更被梁启超和张君劢等称为中国的实用主义。刘师培则提出,燕赵的人文风俗、地理环境必然会推崇“趋实之学”。二是兼收并蓄。兼收博采是北学重要的治学特点。北学开山宗师荀子、董仲舒,经学大师卢植、刘焯、刘炫、孔颖达,以及清初北学宗师孙奇逢等,都体现了兼收并蓄的学术特点。三是粗豪古朴。不尚标新立异,追求厚重古朴,强调实事求是,反对任意解说,重师承家法,少创新发挥,是北学治学风格的重要特点。《清史稿·儒林一》说:“北学守旧而疑新,南学喜新而得伪。”南北学风大异其趣,迥然不同。四是慷慨节义。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仗节死义者,代不乏人,其人格取向造就了北学慷慨节义的学术品质。孙奇逢提到“理学忠节未始有二”,尹会一主张“气节之与道学固不能分”。文章、节义并重成为北学的重要特质。

北学的生命境界。儒家思想不是只关注现世的世俗化学说,它是关于生命的学问,追求人格的完满和生命境界的提升。北学士人的价值追求属于儒家传统价值范畴,但其人格特质又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有学者将这种生命境界从低到高分为:第一,草莽之境。此境界表征为一种本能的生存方式,生命呈现出一种自然、勃发的状态,尚属于生命的起始阶段。在这种状态下,个体的行为更多为自发性,缺少自觉性,无拘无束,野蛮生长,无行事原则,无是非善恶的道德观念。其特征正如司马迁总结的早期燕赵风俗:民风强悍、好气任侠、胆大妄为。第二,游侠之境。此境界表征为生命中的道德意识开始苏醒,不再任由本能主宰。慷慨悲歌的勇武之气使得燕赵多侠士。《史记·游侠列传》提出,游侠具有“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等美德。但游侠行为多是从功利角度出发,如荀悦《汉纪·孝武纪》、班固《汉书·游侠传》都认为,游侠们存在结党营私、树立个人权威、“背公死党”、不能“守职奉上”等问题,因而游侠之境还处于功利境界。第三,义士之境。此境界最大的特征是以“义”为准则,即符合正义的要求。这与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的江湖义气不同。真正的“义”则是无条件的,即不能以做某事为一种手段,以求达到其个人的某种目的。大公无私、公平正义、不带丝毫功利和私心是义士之境的人格表征。第四,豪侠—圣贤之境。圣贤是儒家传统中最高的人格境界。北学士人的精神特质是由豪侠入圣贤,曾国藩在任直隶总督期间,针对北学士子提出,“豪侠之质,可与入圣人之道”。北学宗师孙奇逢被誉为“始于豪杰,终以圣贤”,豪侠—圣贤之境为北学士人生命境界的最高追求。

(作者系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省社科联第一副主席,北学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