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在所有的文艺品类中,诞生于原始祭祀仪式、民间节日活动的戏剧最天然地拥有直面观众、鼓舞人心、潜移默化的功能。鉴于此,晋察冀解放区积极领导推动了乡村戏剧文艺活动,不但各个分区、军区均建有剧社,还成立边区文救会和边区剧协,举行过三届艺术节和多次戏剧会演,举办了多期乡村艺术训练班,设立鲁迅文艺奖。戏剧活动极为活跃,在艺术成就、作品数量和社会价值上都是当时晋察冀边区各文学艺术种类的翘楚。
《晋察冀日报》作为解放区最敏感和忠实的宣传者与记录者,从这项伟大的活动一开始就以消息、通讯、文艺评论的形式予以密切追踪。而对戏剧作品的刊录,局限于报纸的篇幅问题,面对数以千计的戏剧作品仅仅采用了13篇,却也相对完整地反映了晋察冀边区戏剧运动从兴起到高潮、从稚嫩到成熟的种种形态。
早期收录以短剧为主,艺术上比较稚嫩。载于1939年9月27日的《收破铜烂铁去》,以两人对话的形式,号召人民群众将破铜烂铁捐给政府,内容、形式均极为简单,只略具基本的宣传功能。1942年4月1日刊登沈重的《偷煤》,讲述伪军夜晚站岗时发现了日本随军妓女因供给缺乏而偷煤的故事,反映了日本侵略者穷途末路的到来,由于动作性语言以及戏剧环境的运用,戏剧水平有所提升。
选登高峰出现在1945年第四季度,总共刊登了七篇戏剧作品。这是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指引下,晋察冀解放区戏剧创作走向成熟期后,取得的优秀成果。
1945年8月20日张家口解放,10月12—22日《晋察冀日报》集中刊登五篇戏剧作品,反映了张家口解放后紧张的敌我斗争形势,以及建立新秩序的过程,是真正的时事剧,实现了艺术与现实共振。
星光的《李甲长》通过展示长期把握地方行政的恶绅李甲长在发放赈济粮过程中的营私舞弊,揭露了旧官吏欺压穷人的手段。后以区长揭破他丑恶面目,并给以训诫,重新登记赈济粮,赢得百姓民心结束。
胡可的《枪》则表现了一个反革命分子把枪藏在家中,伺机反攻,被他的妻子和岳父发现,最后被派出所同志拿获的故事,反映了张家口刚解放时紧张的斗争形势,情节紧张,是艺术上的成功之作。
胡朋的《看看再说》表现了车夫张大丁一家用以往在旧政权旧武装手里讨生活的经验,要把身上穿的厚衣服刨坑埋起来。剧本结构设计精巧,婆媳二人一边收拾衣服,一边对新政权减租减息、发放赈济粮等消息将信将疑。中间又伏笔了儿子去开会,穿插了房东涨租和车老板涨车分,最后在区干部和儿子的共同作证下,张婆婆终于确认了共产党闹革命,穷人翻身了。整出戏矛盾设置合理,推进得当,饱含幽默,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韩塞的《墙头草》则展示了一个姓金的旧社会警察在得到新政权留用后,旧习气不改,一方面对街面上自己管理的商铺吃拿卡要,打击报复;一方面阿谀奉承,企图蒙蔽腐蚀我党干部,被群众和我党干部一起揭露了真面目。这个角色的身上体现了旧政权的腐朽和普通市民的受压迫之深。
流茄的《中秋佳话》描写了一位开店铺的小资产阶级在八路军进张家口以后因为思想顾虑而对我党我军持观望态度,在自己的友人以及参加八路军的侄女的帮助下,理解了我党对待工商资本阶级的政策,决定重新开张做生意的故事。
这批作品成熟完整,大量以贴近现实斗争的真人实事入戏,涉及张家口解放后农民、城市贫民、小资产阶级以及直接压迫他们的恶绅、劣警、流氓等各社会阶层,通过文艺形式的演出和宣传,形象地解答了当时社会存在的疑问,充分发挥了戏剧的社会价值。
《晋察冀日报》对作品的刊录还注意来源的丰富性。苏联女作家李伏娃的剧作《两人》,描写一名德国间谍伪装成受伤落伍的苏军战士,企图潜伏并通过散布虚无的厌战思想来瓦解苏方军心;不料正好与被他冒充身份的战士在激战后的炮弹窟相逢,暴露了身份。整出戏气氛紧张,充满了冲突、巧合与翻转。新华铁工厂工友田百高的《觉悟的青年》是一部短短的三幕剧,讲的是八路军支援老百姓粮食,投敌的通译官在妈妈的感召下杀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虽然在艺术情节安排上尚有幼稚之处,但也反映了群众业余戏剧的开展成果。
1946年之后刊登的四篇作品主要体现了晋察冀戏剧在艺术探索上的成功。三部作品是乡村戏剧文艺活动的戏曲改良成果。《拜新年——春节文化娱乐材料》是一部秧歌戏,只把内容换成了拥军属、拜新年的内容。《劝夫从军》吸取民间小戏,全篇以唱为主,描写了进步妇女张凤兰劝解丈夫大山参军保卫胜利果实的故事。联大文艺学院戏剧系集体创作的秧歌剧《王大娘参选》,在秧歌中加进了话剧、歌剧等要素,通过落后妇女王大娘的思想转变过程,反映了张家口解放后诸如妇女识字、选举参议员等事件,艺术成就较高。这些作品以“旧瓶装新酒”的形式,在当地土生土长的艺术形式中注入全新的内容,既是解放区戏剧的一部分,同时在秧歌、民间小调、舞蹈形式的采用上别具晋察冀地方特色。傅铎的《村落战》是一部完整单纯的话剧独幕剧,展现了纯熟的西方戏剧技巧,结合华北农村布景,立体而全面地表现了一场民兵与伪军之间的村落战,是一部“动作戏”“战争片”,显示了晋察冀艺术家学习西方戏剧技术已达胜境。
梳理《晋察冀日报》对戏剧作品的选录过程,不难发现尽管时间跨度长,刊登空间少,编者们仍表现出明确的编选准则,在配合政策宣传、贴近历史进程、探索艺术创新上做出了努力。
(作者系河北省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 宋少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