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6日,《山东社会科学》报“地方社科院名所名家巡礼”系列报道栏目以“河北史学重镇: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为题对我院历史研究所进行了详细介绍,现予转发。
河北史学重镇: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作者:刘洪升
发展历程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的前身是1963年10月17日建立的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下设党史编辑部;1968年该所工作机构被打乱,人事关系转至河北省革命委员会政治部;1971年所有工作人员另行分配工作,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不复存在。1977年1月恢复建立,下设文史研究组。1979年6月,文史研究组改为历史研究室。1981年7月,河北省社会科学研究所改建为河北省社会科学院。1982年9月18日,历史研究室改为历史研究所,工作人员共有17名。1996年分置为历史研究所和现当代史研究所,1998年两所合并,恢复为历史研究所,科研人员共有23人。2018年底,历史所有13人,其中研究员4名,副研究员8名;博士研究生6人,硕士研究生4人。多年来,历史所聚集了一批学有所成、研究有素、成果突出的专门人才,先后有57人在历史所从事科研工作,多人已是相关领域知名的专家学者。他们当中先后有4人被评为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4人入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被评为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被评为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青年专家;3人入选河北省社会科学中青年专家“五十人工程”,多人入选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或“四个一批”人才工程。
河北省李大钊研究会成立于1989年10月,一直挂靠在历史所。1997年12月省编办批准,河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办事机构设在历史所长达20余年。2005年,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成立河北省抗日战争史研究中心,挂靠在历史所。河北省史学会也曾经长期挂靠在历史所办公。
历任所长:张岗、杜荣泉、夏自正、谢忠厚、孙继民,现任所长朱文通。
学术特色
历史研究所立足河北,主要任务是研究河北地方历史与传统历史文化,是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的重要研究机构之一,是河北省史学界的“三驾马车”之一。胡如雷先生在本所工作期间所负责的隋唐史研究更是享誉中外。此外,魏连科先生负责明清古籍整理、马植杰先生的“三国史研究”等,在国内外也有广泛影响。在多年的研究中,形成了河北地方史、唐宋史、李大钊研究、抗日战争和根据地史等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
1.河北地方区域史研究
历史所建所之初就明确了自己的定位:立足河北,服务桑梓、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开展地方史研究。在地方史研究上,一方面系统地开展地方史整体研究,一方面开展专题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形成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河北地方史系统研究以编年史撰写为切入点,从1984年开始用4年的时间查阅、收集和整理资料,进行初步研究,编辑出版了《河北古代历史编年》,对河北历史上的大事进行了初步梳理。之后又用了3年时间继续收集整理资料,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于1990年出版了《河北简史》《近代河北史要》等著作。在此基础之上,于1991年启动了10卷本的《河北通史》的编写,2000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在专题研究方面,最初主要有中山国研究、明清直隶经济史研究、李大钊研究、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研究等。随着科研队伍建设的加强,燕赵中山、河北经济史、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直系军阀史、河北城市史、近代华北城市空间、西柏坡、长芦盐业、根治海河运动、农业合作化运动、“四清”运动、当代河北医疗社会史、燕赵文化、民国河北省高等法院档案、少数民族与宗教史史、雄安新区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一批重要研究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发表著作30余部,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多篇,有多部专著、论文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此外,历史所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参加地方志理论研究和新方志的编写,完成《河北省志·建置志》《河北省志·人物志》《河北省志·国民党志》等8部志书的编写,为首届地方志的编写作出了贡献。
2.唐宋史研究
历史所的唐宋史研究在全国学术界长期居于重要地位。主要学术带头人有胡如雷、孙继民、杨倩描等。他们在国家权威核心刊物上均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论著,多人已成为我国唐宋史研究领域知名的专家学者,在全国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
胡如雷是饮誉海内外的著名唐史专家,曾经在历史所工作10年。他以深厚的理论修养、扎实的史学功力、恢弘的大家气度、高瞻远瞩的学术视野,研究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隋唐史。在历史所期间,发表了《也谈“自田”兼论与唐代田制有关的一些问题》《再论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唐“开元之治”时期宰相制度探微》等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出版了荟萃40余年史学研究成果精华的《抛引集》。因在隋唐史研究领域卓越成就成为《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收录的著名史学家之一,被称为“20世纪中国古代史研究中三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之一。
孙继民是唐史研究领域知名的专家学者,在唐史研究和吐鲁番文书等方面出版学术专著3部,学术论文近百篇,多次获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王力平、李燕捷、胡宝华以及唐华全、吉成名、冯金忠、陈瑞青、张重艳等后起之秀,有多篇文章在《光明日报》《文史》《中国史研究》等刊物发表并被转载。2000年以后,陈瑞青、张重艳等人在以黑水城为代表的唐宋出土文献方面进行了开拓研究,在史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
杨倩描是宋史研究的学术带头人,着力于宋代政治军事史、宋代财政经济史的研究,在《中国史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吴家将——吴玠吴璘吴挺吴曦合传》等,在宋史学界产生较大影响。
3.李大钊研究
李大钊研究是历史研究所的特色学科和传统优势学科之一。该学科在学术带头人韩一德带领下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先后出版了《李大钊年谱》《李大钊史学论集》《李大钊研究论文集》《李大钊史事综录》等,撰写大量学术论文,为本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继杨树升调离之后,韩一德、金淑琴等又调离,1987年前后科研队伍出现了断层。在省社科院领导关心下,历史所成立李大钊研究室,朱文通、王小梅、裴赞芬等年轻研究人员边学边干,特别是在全国及河北省纪念李大钊诞辰100周年活动中得到初步锻炼。1991年朱文通撰写的《李大钊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探索》一文,入选由中宣部等单位主办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学术讨论会,同时该文还入选全国“李大钊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学术讨论会。自此,李大钊研究逐渐走出低谷,不断得到恢复和加强,以至发展成为河北省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之一。目前形成了结构比较合理且稳固的研究团队,共有科研人员4名,其中博士2人,硕士2人;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1人。历史所李大钊研究团队不仅在河北,而且在全国也是李大钊研究的重要方阵,在全国李大钊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话语权。先后出版了《李大钊研究》(先后出版八辑)、《李大钊全集》《李大钊传》《李大钊年谱长编》《李大钊与早期中国共产党》等多部专著,还在《近代史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了《也谈陈独秀认识李大钊的时间》《李大钊赴日本留学时间辨析》《李大钊研究中亟须澄清的几个问题》等学术论文。朱文通、王小梅、裴赞芬等曾经在《河北学刊》推出“回归与转型”专题讨论,该组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部复印转载;此外,有的论文还被《新华文摘》摘要介绍等。目前,他们正在致力于《李大钊全集》修订版和编辑出版李大钊研究丛书等工作。
4.抗日战争与根据地史研究
抗日战争史和根据地史是历史所的又一个优势学科。本领域的主要学术带头人有谢忠厚、田苏苏等。本学科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先后出版了《晋察冀抗日民主政权简史》《近代河北史要》《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河北抗战史》《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历史转折之魂——西柏坡精神》《新民主主义社会雏型──彭真关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建设的思想与实践》等多部专著,10几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在国家大报大刊发表,并多次被转载;《论抗日与民主改革——兼论抗战时期国内政治力量演变的内部动因》《冀中根据地在“五一”反“扫荡”中对党的策略的正确运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和确立——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治实践的伟大创举》等研究成果,参加了全国性学术交流活动。
随着老专家学者的退休,原学术带头人的调离,研究实力曾受到一定影响。此后,把增强逐渐成为该领域研究的学术带头人,抗日战争史和根据地史研究在河北、乃至全国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新成绩,影响日渐扩大。目前有科研人员4人,年富力强,年龄多在35至50岁之间;学历较高,博士2名,硕士2名;研究员1名,副研究员3名。该团队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从事抗日战争史和根据地史研究,学术积累较深厚,能够跟踪学术热点,把握学术动态。在《光明日报》《抗日战争研究》等重要报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多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光明日报》转摘3篇,《新华文摘》转摘1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摘3篇,《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摘1篇,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转载2篇。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谢忠厚先生退而不休,老当益壮,不断推出优秀力作和个人代表作。
5.明清史研究
明清史研究的学术带头人有魏连科、张岗、袁森坡等人。魏连科自1984年来到历史所,就以明史研究和古籍整理为主。在明史研究方面,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了一系列有分量的论文,如《明代宗室婚姻制度述略》《明初知识界之浮沉》等。其点校的《弇山堂别集》获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张岗《关于明初河北移民的考察》《明代遵化铁冶厂的研究》等论文在学术界影响较大。
袁森坡以清史研究为主,在边疆史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成绩。在《历史研究》《清史论丛》《中国经济史》等期刊发表《乌兰布通之战考察》《略论康熙评定布尔尼叛乱》《论皇太极统一察哈尔的斗争》等一系列有分量的论文。在本所工作期间撰写并完成的学术专著《康雍乾经营与开发边疆》,曾经荣获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此外,历史所在先秦史、三国史等方面也出版或发表一系列质量上乘的专著或论文,反映了较高的研究水平。如马植杰先生的《三国史》,出版后一直享誉学术界等。
获奖成果
历史所建所初期科研人员少,科研工作只是单纯的以中共地方党史、革命史为重点,研究方向局限于李大钊、晋察冀根据地史以及中山国研究、明清直隶经济史研究。随着研究队伍的扩大,研究能力不断提高,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同时提倡坐冷板凳,鼓励努力追踪本学科、本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了解、掌握学术发展的最新趋势,崇尚、遵守学术规范,站在学术发展的前沿进行原创性的学术研究,强调出精品、拳头产品。在几十年厚积薄发的基础上,推出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学术界有相当影响的科研成果。截至2018年底,历史所共出版学术专著和编著100多部(其中学术专著60多部),在《历史研究》《文史》《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河北学刊》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等报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其他文章200余篇,总字数近1000万。获得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45项,其中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2项。
一等奖有魏连科点校的《弇山堂别集》、朱文通和王小梅主持编辑的《李大钊全集》(还获国家图书奖荣誉奖等多项奖励)、谢忠厚主编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二等奖有夏自正的《河北简史》(合著),孙继民的《敦煌吐鲁番所出唐代军事文书初探》(专著)、《唐代瀚海军文书研究》(专著),魏建震的《赵国史稿》(合著),杨倩描的《宋朝禁巫述论》(论文);三等奖有杨倩描的《吴家将——吴玠吴璘吴挺吴曦合传》(专著)、谢忠厚《新民主主义社会雏形——彭真关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建设的思想与实践》(合著)、把增强的《百团大战——谁决定战争之胜负》(专著)、冯金忠的《燕赵佛教》(专著)、陈瑞青的《黑水城宋代军政文书研究》(专著)、裴赞芬的《李大钊与早期中国共产党》(合著)、杜荣泉等《中华文化通志·地域文化典·燕赵地域志》(编著)以及谢忠厚的《抗日与民主改革》(论文),孙继民的《敦煌文书S964的定名及所涉兵员身份》《敦煌所出伯希和文书4648号的写作年代及其研究历史交通地理的资料价值》(论文),把增强的《抗战时期中共精兵简政中的编余人员安置》《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要大胆使用、经常使用》(论文)等。此外,还有《李大钊年谱长编》获得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多项。
学术活动
历史所历来高度重视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扩大与省内外乃至国际学术界的联系与交流,与国内外学术界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提高了在学术界的知名度和话语权。
1.多次举办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
一是定期举办全国李大钊研究学术讨论会。1984年9月,在唐山举办首届全国李大钊研究学术讨论会,全国研究李大钊的学者群贤毕至,日本学者后藤延子也出席了这次盛会。这次会议对以后国内外李大钊研究的发展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从1989年开始,每五年都和中国李大钊研究会、北京大学等单位主办一次全国性或区域性李大钊研究学术讨论会。二是多次主办具有河北特色、全国意义的全国学术讨论会,主要有全国赵文化研究会、全国首届涿鹿三祖文化学术研讨会、全国张之洞与近代中国学术讨论会、“唐长孺胡如雷先生与隋唐史研究”学术讨论会等。2019年9月,承办了第19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术年会。本次学术研讨会共入选论文80篇,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国防、外交和党的建设等方面,深入研究和总结了当代中国的发展历程和宝贵经验。
2.多次举办全省性的学术会议或座谈会。
如抗日战争胜利40、50、60、70周年学术讨论会,李大钊就义纪念日召开的学术讨论会,磁山文化学术讨论会,民国时期河北高等法院档案与近代华北社会学术研讨会,雄安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等。以学术会议为纽带,与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等20多家学术机构和组织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完成课题
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设立以来,历史所就鼓励科研人员积极申报。特别是2011年以来,由于发动充分、申报质量提高,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申报工作有了突破性发展,数量和质量大幅提高,全所共承担6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含个别子课题),这在地方基础学科中是不多见的,难能可贵的是立项者均为青年骨干人员,显示了历史所可观的发展潜力和充满希望的学术前景。
2011年以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课题
序号 | 课题名称 | 作者 | 立项时间 |
1 | 中国藏黑水城所出元代律令与词讼文书整理与研究 | 张重艳 | 2011年 |
2 | 医疗社会史视阈下的国家与乡村社会 | 王 胜 | 2012年 |
3 | 百石斋藏新出宋元买地券 整理与研究 | 陈瑞青 | 2015年 |
4 | 国图藏宋代公文纸本《三国志》纸背文献整理与研究 | 张重艳 | 2016年 |
5 |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 | 把增强 | 2016年 |
6 |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政权观与政权建设历程与经验研究 | 李春峰 | 2018年 |
同一时期,省社科规划课题申报工作也进入了快车道。自1998年以来,全所共32项,而自2011至2018年就占了25项。在立足国家、省级课题基础之上,历史所还积极发挥专业特长,积极申报和承担各级各类横向研究课题,如国家民政部课题、河北省社会发展课题、燕赵文化中心课题、省卫健委课题等。通过课题项目促进了成果的涌现和人才的成长。
历史所的未来发展像全国地方其他兄弟院一样,除面临1990年代年以来日益严重的学科边缘化大势之外,也遇到一些新的瓶颈问题,比如因人才引进困难导致科研队伍的不稳定和梯队建设不健全。虽然形势不容乐观,但是我们正在努力克服困难,以“区域史与李大钊研究”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
(作者系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